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视频>>要闻

0-1岁早期亲子安全感的建立

2021年11月16日11:21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主持人文彦。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0-1岁是宝宝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父母该如何做呢?今天我们来到重庆安琪儿妇产医院,邀请到该院儿保科主任沈洁,和我们一起聊一聊相关话题。沈主任,你好!

  沈洁: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安全感”这个词很常见,那“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呢?

  沈洁:安全感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更为重要。对孩子而言,安全感是指在与重要照顾者的关系中体会到的自己值得被爱,照顾者值得信赖,并且在关系中有安心、安全的感觉。

  主持人:那父母如何给宝宝安全感呢?

  沈洁:孩子在出生以后,必然会与父母,尤其是母亲经历一个共生阶段。在这个共生阶段,孩子会向父母发出许多信号,提出许多需要,并伴随着本能的、积极的预期。如果预期得以实现,孩子就能获得最原始的、最真实的稳定和可控的感觉。此时,孩子与父母也会存在一种叫做“安全依恋”的情感。在共生阶段,父母与孩子有足够的安全依恋的互动,对孩子来说,也能够为未来建立安全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那如何建立宝宝的安全感?

  沈洁:安全感建立需从宝宝出生开始,宝宝的安全感不仅仅是宝宝单方面的心理需求满足,更是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情感共建过程。简单来说,可以至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宝宝的需求被恰当地满足。宝宝从母体内羊水环绕、恒温熟悉的环境到出生后母体外声、光、味、温度等环境因素不断变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由于宝宝的各器官和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成熟,这个适应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宝宝常常会觉得无措和恐慌,所以我们能看到宝宝哭闹时,若能得到妈妈拥抱,宝宝往往能被安抚。

  二、父母在与宝宝的情绪对立状态中的自省。宝宝哭闹,被抱起能被安抚,但在抱起安抚的过程中,父母们又逐渐发现宝宝越来越喜欢哭闹,动不动就要求抱抱,甚至闹得父母们觉得精疲力竭,这种情况下,父母既害怕宝宝可能存在疾病而导致时常哭闹,也担心孩子脾气太坏,动不动就哭闹。在抱与不抱之间,父母们也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甚至对于带养方法产生疑惑。这些时刻就需要家长们的自省和对孩子行为的观察对比,比如小龄段宝宝不会说话,只能用哭闹表达,但并非所有哭闹都是要抱起才能解决,这些哭闹有时是饥饿的提醒信号,有时是尿布脏了或热了的状态表达,有时可能是需要陪伴的呼叫方式,有时可能确实是身体不适等等,若一概以抱起来解决,久而久之家长们会更疑惑孩子哭闹到底为什么,而且若非疾病原因引起。一哭就抱还会影响到宝宝在白天觉醒时间内的肢体锻炼机会,另外在抱起时若安抚语言过于单一或急促,反而更易引起宝宝进一步的焦虑不安,这样就可能出现哭得更凶的现象。所以对于宝宝的哭闹需求,家长不能太快响应,一味给予抱起解决,也不能采取被闹烦了以后的置之不理。而是可以延迟响应,比如可以先接近宝宝,与宝宝有对视,能以和缓的语气语言加上放松的肢体动作如抚摸、握手等进行前期安抚,通过这种方式让宝宝感知被陪伴,感知环境安全,或给予小玩具作为引导,分散宝宝的不良情绪或无聊状态,从而使宝宝逐渐平静下来。

  三、父母要学着做啦啦队一样的陪伴支持,而非全程代劳的保姆。在能保障宝宝安全的前提下,这里指不造成宝宝身心严重损伤的情况,比如宝宝自己玩玩具时,不小心把玩具打到自己身上,不要觉得这样宝宝会很痛,不能让他自己拿着玩,而是应该让宝宝有尽量多的尝试和锻炼机会,在宝宝做不好或者做不到时,不急着帮宝宝做,可以一边语言上给予宝宝鼓励,一边行为上引领宝宝不断尝试,让宝宝感知自己有能力做到,父母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当宝宝需要时,父母会出现给予支持。

  四、带领孩子多听、多看、见世面,但不要不停变换代养人。宝宝从3-4个月开始逐渐出现认人,比如晚上入睡时,仅能平时经常照护宝宝的人能安抚宝宝入睡。5-6个月开始,出现认生,比如外出遇到陌生人靠近或突然的肢体接触,宝宝可能出现表情上的警惕、凝重或哭闹等,这些属于宝宝认知发展的正常阶段表现,但在此时若经常变换带养人或仅一味把宝宝抱离,都不利于宝宝与带养者的安全感建立及对外界的正确认知发展。这时更好的做法是能有固定带养人,若宝宝早期是妈妈亲子照料,后期因为妈妈产假到期需要上班由其他人照料,那么早期就应该一直有宝宝和其他带养人共同参与照顾宝宝,带宝宝外出时要在宝宝耳边向他描述讲解宝宝所看所感。

  主持人:宝宝缺乏安全感时会有哪些表现呢?

  沈洁:宝宝缺乏安全感时常常容易动不动就哭闹,特别粘人,有的会在言语、行为能力等方面发育缓慢,不敢探索、怕生现象特别明显。

  主持人:可以举几个例子向家长们讲讲,父母对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引导和宝宝认知发展的关系吗?

  沈洁:我们可能看到过这样两条视频,一条是一个家长抱着宝宝玩,家长突然大力拍一下门或墙,然后急切地抚摸宝宝的头部,同时嘴里不停慌张地念叨“哦哟哟,不哭不哭,没事没事”,本来宝宝并没真正被撞倒,但宝宝反而大哭起来。另一条视频是宝宝被家长喂食柠檬,宝宝尝到柠檬后,觉得酸,鼻子眼睛都皱到一起了,可是旁边的家长觉得宝宝表情好笑,所以家长在旁边哈哈笑,于是宝宝并不哭,反而笑,甚至还要不停去试吃那片酸柠檬。

  这两个视频就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家长的情绪对孩子认知和安全感的建立引导,前一条宝宝并没撞倒,身体并没有切实的疼痛体验,却哭得厉害,原因是宝宝感知到了家长的紧张焦虑,从而出现共情,所以宝宝也哭。现实中有很多家长因为自己的紧张而引起宝宝哭得更厉害的表现,但往往因家长不自知,太过着急的语言安抚和紧张的肢体动作反而使宝宝哭得更厉害,这其实是不利于宝宝的正确认知发展和情绪稳定的。第二条视频,因为家长知道柠檬吃了没有什么坏处,所以看宝宝的表情变化觉得搞笑,家长笑,宝宝则从家长身上看到了放松,因此觉得酸也不是不能接受,所以宝宝有了后面再三的尝试,这些表现可以借鉴运用到宝宝辅食添加及后续一些行为能力的发展中,家长若能放松对待,宝宝就更能勇敢尝试新事物,从而学习更多本领。

  除此之外,0-1岁还是宝宝大动作迅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要给宝宝营造一个安全的探索环境,在宝宝探索的时候,不要打断他、阻止他,甚至吓唬他,在宝宝没做好时,不急于代劳或心疼地不让宝宝去做,而应鼓励宝宝去不断探索尝试,这样会更利于宝宝平和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容易让他从小养成勇敢、自信、自立的性格。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沈主任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沈洁:再见!

(责编:刘祎、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