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企业>>要闻速递

一分钟出数据的背后

2022年03月24日16:01 |
小字号

  “赵冬梅,我们K列转产TZ-VI型产品了,加测一下醇解度,看是否合格”。中国石化集团川维化工公司聚乙烯醇运行部职工方勇将样品送到西区分析室门口。

  “好的,你稍等。”赵冬梅接过了样品。

  ……

  “方勇,数据出来了,醇解度87.8,挥发分1.98,醋酸钠0.67”。

  “太好了,一次转产成功!你们这仪器就是好,原来6、7个小时才有数据,现在1分钟,这减少了多少转产的次品和废品”。方勇说道。

  “我们也喜欢用近红外分析,减少了4次样品称量,长达1个多小时的溶解,2次滴定、干燥等程序,现只需将样品放进仪器调出模型,一分钟搞定,还不使用试剂,环保又便捷,只要不做化学分析,你们随时送来都可以。”赵冬梅边录数据边说。

  近红外线分析仪是近几年川维化工公司为满足工艺生产对分析快速、准确的需求而配备的分析设备。为发挥设备的最大化作用,化工分析劳模创新团队的队员们,通过学习、探讨和摸索,不断扩展近红外技术的运用领域。

  “近红外分析技术环保方便快捷,但建模工作量相当的大。就拿聚乙烯醇醇解度模型来说,我们聚乙烯醇分析团队对近50个规格型号上千个样品进行收集,采集光谱数据,进行化学分析,开展比对实验,每周工作6天,早八晚八,仅醇解度一个组分模型就耗时3个多月。就连最简单的碱液中水分标准模型建立,我们也花了3天才完成。”技术人员卢华丽说。

  “每一个模型的建立在标准样品的选择、样品制备、准确的化学分析结果,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选择计量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有很多工作,需收集大量的数据,建立后的模型还要随着生产状况及样品性质变化,不断增加样品信息和数据量来优化模型。就PVA醇解度模型已经从当初的不足1000个增到3000多个。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保证‘模型’的代表性,才能保证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创新团队成员杨晓兰说。

  近几年,在川维化工分析团队的努力下,建立和优化完善了近红外分析模型13个,包括固体、液体样品,无机、有机组分,分析组分达20多个,最长分析时间由原来的近7小时,缩短至1分钟。这一分析技术的运用,在当好工艺生产“眼睛”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分析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化学试剂的使用,推动了绿色实验室的建设。(雷凤、杨晓兰)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