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重慶探索建立森林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你幫我種樹 我助你致富

本報記者  王斌來  劉新吾
2020年01月16日15: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在同一個地方,相鄰區縣之間,森林覆蓋率往往高低不一。如何才能普遍激發國土綠化積極性,進而提高森林覆蓋率呢?

  從2018年開始,重慶市探索以森林覆蓋率為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增綠空間有限的區縣向其他區縣購買森林面積指標,並支付養護費用。改革激活了保護生態這潭春水,統籌了資源、資金,各方都不吃虧、都能受益。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6日 15 版)

  這個冬天,重慶市城口縣的雪來得比往年要早一些。山上飄了雪,家住北屏鄉北屏村的鄭長菊家柴火通紅。她和家人穿著棉布鞋,烤著火,盤算著新一年的生計。

  好消息是,重慶市九龍坡區要到城口縣來“買”森林面積指標,並委托城口“照料”,鄭長菊家附近就有一片。今后,她就會成為一名護林員,每年有5000元的護林收入。

  為筑牢長江上游的生態屏障,2018年10月,重慶市政府辦公廳印發《重慶市實施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工作方案(試行)》,探索以森林覆蓋率為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經濟發達但增綠空間有限的區縣,可以購買其他區縣森林面積指標,完成森林覆蓋率目標任務,而森林資源較多的區縣可以獲得補償,更好保護生態環境。

  3750萬元買了1.5萬畝森林面積指標

  2019年11月5日,九龍坡區與地處渝東北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城口縣簽訂購買協議,交易1.5萬畝森林面積交易指標,九龍坡區向城口縣支付橫向生態補償資金共計3750萬元。目前,城口縣已經初步劃定森林片區,確定管護人員,即將打樁挂牌。

  重慶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近年來,重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行動為契機,大力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出2018年至2020年營造林1700萬畝,2022年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5%。  

  不過,重慶每個區縣情況不同,對林業的定位也有所不同。有的是產糧大縣,有的是主城區,用地緊張,甚至無地可添“綠”﹔有的區縣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高,綠化潛力大,可是財政緊張。

  “有的區縣認為,我們這裡種不了樹,無更多的地來種樹,植樹造林和我們這裡沒多大關系。我們設計這個機制,就是希望依據森林法有關規定,落實地方政府有責任提高本轄區森林覆蓋率的要求,所有區縣都共同擔負起綠化植樹造林責任。”重慶市林業局主要負責人說,同時,要讓對生態作出貢獻的區縣得到應有回報,緩解當地財政壓力,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最終提高整體的森林覆蓋率。

  為此,2018年開始,重慶探索建立以森林覆蓋率為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引導難以達到森林覆蓋率目標值的區縣,向森林覆蓋率高出目標值的區縣購買森林面積指標,用於本區縣森林覆蓋率目標值的計算。

  計算指標,每個區縣首先需要明確一個基准。根據各區域定位,重慶將38個區縣劃分為四類,分類下達目標任務。其中,既是產糧大縣又是菜油主產區的區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除外)要求最低,森林覆蓋率為45%﹔有資格出售森林面積指標的區縣,扣除交易指標后,森林覆蓋率不得低於60%。

  基准確定,心裡有“秤”。各地各區縣黨委政府更加明確主體責任,切實履行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法定職責,由被動完成植樹造林任務轉向主動加強國土綠化,共同擔責、共建共享。

  數量有基准,價格和交易方式也需總體把關。重慶市林業局對交易價格進行總體調節,規定每畝造林補貼不低於1000元,可一次支付也可約定在2022年前分次支付完畢。同時,還需支付相應面積的森林管護經費,一畝森林每年不低於100元,至少管護15年。

  成長中的森林才能作交易指標

  2019年3月,江北區與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簽訂協議,這是重慶首個以森林覆蓋率為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按照協議,江北區將向酉陽縣支付7.5萬畝森林面積指標價款共1.875億元,分三年支付。接著,各區縣紛紛跟進。2019年11月、12月,九龍坡區政府與城口縣政府,南岸區政府、重慶經開區管委會與巫溪縣政府簽訂橫向購買協議,成交森林面積指標共2.5萬畝。

  九龍坡區綠化空間有限,購買的森林面積指標僅用於九龍坡區森林覆蓋率目標值計算,不與林地、林木所有權等權利挂鉤,不影響城口縣經濟收益。

  橫向生態補償並非只是“富縣交錢,窮縣收錢”,而是要促進雙方共同植樹造林,實現“貧富搭配,造林不累”。“我們能賣的是還在成長的森林,已經成材的森林要剔除。”城口縣林業局黨組成員黃國慶說,他們並非“坐地生財”,而是要“勤勞致富”,依靠新增森林去“賺錢”。

  在城口縣,馬尾鬆較為常見,三五年的還只是幼林,需要用二三十年時間培育管護才能生長為成熟森林。交易資金就是要花在這些方面,有效幫助城口新增森林資源。

  對於這筆錢,重慶市林業局將定期監督,審計部門進行審計,確保交易資金用於植樹造林。

  “如果一些區縣只是靠現成植被賺一筆錢,然后拿作其他用途,那就違背了我們制度設計的初衷。”重慶市林業局主要負責人說,要讓保護生態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

  除了資金監督,重慶市林業局還牽頭建立了追蹤監測制度,強化考核和激勵,督促指導區縣簽訂和履行購買森林面積指標協議,監測認定各區縣森林覆蓋率,完成森林面積指標轉移和森林覆蓋率目標值確認工作。對2022年森林覆蓋率沒有達到目標值的區縣政府,將及時提請市政府問責追責。

  多種樹多賺錢,綠化更有動力

  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實施還不到一年時間,效果已經顯現,國土綠化的潛力挖出來了,百姓也能從中受益。

  “多種樹多賺錢,那我們繼續種!”黃國慶說,2018年,城口縣森林面積達330多萬畝,森林覆蓋率超67%。不過,九龍坡區和其他區縣將繼續購買森林面積指標。為了保証指標夠用,城口縣決定加大力度植樹造林。

  除了交易需求刺激,資金到位后,造林也更有保障。城口地處大巴山區,岩石多而土層薄,造林成本不低。“有些地方,種樹首先要培土,從外面運土覆蓋,樹才能活。”黃國慶說,城口縣財力薄弱,森林生態補償制度推行后,城口植樹造林的底氣更足了。在首筆交易中,除去森林管護費,1500萬元將全部用於造林。

  對一些需要購買指標的區縣,資金壓力促使他們深挖潛力、植樹造林。一名干部坦言:“我們也有財政壓力,與其花錢買,不如自己在郊區再‘擠擠牙縫’,挖掘自身的潛力。”

  渝北區現有森林覆蓋率離目標值有較大差距。為了完成森林覆蓋率約束性指標,渝北區將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行動與鄉村產業振興結合起來,決定新建10萬畝特色經果林和10萬畝生態林。

  為了造林,渝北區四處尋找“邊角地”,在干線公路、農村道路和水系旁大量種植行道樹、護岸林和水源涵養林,場鎮周邊、農村房前屋后也種上了樹。

  森林面積指標並非一賣了之,還要賣出區縣看管養護。“森林放在我們這裡‘養’,我們幫忙請‘保姆’。”黃國慶說。

  首批“認養”,城口一共請了200多名“保姆”,鄭長菊就是其中一名。幾年前,她和丈夫從沿海省份回家。丈夫在當地務工,她在家務農。今后,她有了新任務,每天要去她的分管區域轉轉,查看病虫害情況,防止有人盜伐,一旦發現火情苗頭,及時報告。

  “家門口護林,還有收入,日子更有奔頭啦。”鄭長菊家年收入6萬多元,護林掙的5000元是不小的一筆收入。快過年了,她打算給孩子多買幾件新衣裳。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