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圖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傳統產業加速推進智能化

2021年10月11日09:43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萬州區大數據發展局的工作人員正在調整“智慧萬州”平台。近年來,萬州不斷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冉孟軍/視覺重慶

綦江區工業園區美艾(重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無塵生產車間,工作人員正在安裝智能生產設備。(本報資料圖片)特約攝影 陳星宇/視覺重慶

位於重慶高新區的中國郵政白欣路營業所,工作人員正在接受市民相關事項辦理咨詢。(本報資料圖片)記者 張錦輝 攝/視覺重慶

  制造業工廠裡,一線操作工帶著厚厚的手套,在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聲中,拿著工具對原材料進行切割、沖壓、打磨……

  在智能化工廠,生產情形可不是這樣。

  近日,在位於合川草街工業園區的汽摩配件生產企業——重慶富川古聖機電有限公司車間裡,重慶日報記者看到,一線工人隻需在智能生產系統的屏幕上點擊“生產加工計劃”,選取“零件”、“工序”等指令,再點擊“生成”,流水線上的機器人就自動開啟“干活模式”。

  通過智能化,這家企業不僅提高了產品精度,還縮減了7成人力成本。

  這種在重慶隨處可見的智能化生產場景,背后是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融合。所謂融合,即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深度融合應用,實現傳統產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其核心要義是以數字技術賦能為主線,推動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近3500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讓渝企生產效率大幅提升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融”出了重慶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金康賽力斯股份有限公司兩江智能工廠以數字化為核心驅動力,結合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實現了整個生產線的柔性化、平台化和透明化,既能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還確保所生產車型的高品質交付。

  在這裡,關鍵工序100%自動化,100%全時在線檢測。1000多台機器人取代工人,成為工廠的主角。

  在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粉針劑智能化制藥車間,玻璃藥瓶依次進入生產線進行消毒、灌裝、密封、貼簽、包裝、封箱等,全環節無人操作。通過智能化改造,企業生產效率提高10%以上,每年節省生產成本300萬元。

  粉針車間包裝生產線技術工王渝慶告訴記者,以前他們上班要不斷地重復彎腰、抬頭等動作,現在負擔輕多了,一個人至少可以完成以前三個人的工作量。

  在重慶美心(集團)有限公司生產線,工人隻需按一下生產線旁邊的圓形紅色按鈕,一塊塊木板就被自動送上滾動的履帶。數十台機器人揮舞著機械臂,對木板進行沖切、加工。實施智能化改造以來,這條生產線隻需10來人,而以前則需要80人。僅人工成本這一項,這家企業就節省近80%的開支。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傳統制造業提檔升級,3年來,重慶推動實施3485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105個智能工廠、574個數字化車間。其中,示范項目生產效率平均提升54.3%,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1.9%,產品不良率平均降低39.5%,單位生產能耗平均降低18.3%。

  商貿、建筑、農業……“智慧經濟”無處不在

  除了制造業,實體經濟的其他門類,又是如何從融合發展中受益的?

  以商貿流通業為例。位於楊家坪的萬象城與中國電信攜手推出5G+MEC(移動邊緣計算)商業雲平台,構建了體驗感與互動性強的智慧購物商業場景。消費者用手機掃描AR(虛擬現實)紅包小程序二維碼,打開活動頁面,再用手機掃描空中任意一處,手機上便出現一個紅色福袋。點擊福袋,消費者便可獲得一個商家的禮品券。這種好玩又實惠的營銷手法,為商場增加了大批客戶。

  在蘇寧極物重慶旗艦店,電子價簽上顯示的商品價格,可根據每次活動優惠自動調整。消費者隻需掃碼,就可看到商品的店內價格及線上實時價格、商品簡介及產地、生產廠家、庫存、溯源等信息,明明白白、放放心心地消費。蘇寧易購廣場還上線了雲店,為消費者打造了線上線下融合的24小時不打烊的購物場景。

  再來看建筑業。以前,貨車進工廠驗貨,先用磅秤稱重量,再對貨物進行人工抽檢,耗時又耗力。但加持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后,這一切就變得輕鬆了。前不久,記者在位於巴南區的重慶建工南部混凝土有限公司採訪時看到,一輛輛滿載建筑材料的貨車駛入廠區大門,先通過原材料入場無人值守系統完成自助稱重后,再通過AI視覺識別系統進行智能抽樣檢測。這家公司負責人介紹,得益於工業互聯網平台的應用,目前他們的產能利用率提高20%以上,不僅節省了300多萬元成本,還節省了不少人力。

  又來看農業。在忠縣,中國移動重慶公司打造的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項目,運用5G、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依托智慧農業綜合平台,在園區管理上實現遠程調度。同時,利用5G無人機開展遠程高效植保巡檢,開展精准種植﹔通過5G+VR,能沉浸式體驗柑橘四季生長過程,發展生態旅游。

  今年上半年重慶數字經濟增幅高達21.6%

  通過融合發展,重慶“融”出了繁榮的數字經濟。目前,重慶數字經濟企業達1.85萬家,重點平台企業增至351家,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高達24%。“十三五”期間,重慶智能產業增長12.8%,今年上半年增幅更是高達21.6%。

  隨著數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重慶得以加快構建“芯屏器核網”全產業鏈。以2020年為例,重慶“芯”產業銷售收入增長23.9%,“屏”增長35%,“器”增長97%,“核”增長12.2%,“網”增長16.5%。

  顯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實現了雙贏。一方面,依靠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提升了效能﹔另一方面,從實體經濟中,數字經濟找到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事實上,也正是基於對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辯証關系的清晰認知,近年來,重慶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除了傾力打造“智造重鎮”,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還將這些智慧成果廣泛應用於社會生活,建設“智慧名城”。

  打破部門數據壁壘,讓所有單位的信息、數據匯集“雲端”,讓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應用示范快速推進,這是重慶“智慧名城”建設的典型成果。如今,“渝快辦”辦理事項超過1875項,用戶突破2100萬人﹔“渝康碼”上線疫苗接種、行程信息等10余項功能,用戶達3449萬人,訪問量27.2億次。

  為進一步提升“智慧名城”的建設質量,重慶一方面積極構建“雲聯數算用”全要素集群。如今,重慶政務信息系統上雲率達99%,位居全國前三﹔“數”方面,政務數據共享達9261類,位居全國前列。另一方面,重慶加速打造“住業游樂購”全場景集,讓智慧城市更有溫度。2020年國家信息中心和國際數據集團主辦的“亞太智慧城市評選”,重慶收獲“2020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稱號。

  數說“智造重鎮”“智慧名城”建設>>>

  智能化改造

  3年來,重慶推動實施3485個智能化改造項目,認定105個智能工廠、574個數字化車間

  數字經濟

  截至目前,重慶數字經濟企業達1.85萬家,重點平台企業增至351家,數字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高達24%

  數字政府

  截至目前,重慶政務信息系統上雲率達99%,位居全國前三﹔政務數據共享達9261類,位居全國前列

  吳剛 整理

  專家訪談>>>

  重慶市系統間通信和信息交換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主任、重慶郵電大學教授龍昭華:

  重慶應在信息技術標准創新上狠下功夫

  “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應將信息技術標准創新放在首位。”在龍昭華看來,信息技術標准的創新,可有效降低企業實體與數字經濟的虛假融合,杜絕產生可能的泡沫。在我市,信息技術的標准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今年8月,龍昭華對我市20多家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發現這些企業“等”(等待國外新型技術標准出現)、“靠”(依靠國家標准部門頒布推薦)思想較為普遍,企業很少使用自主研發的標准。這導致重慶本地擁有的核心技術和標准嚴重缺乏。

  “隻有大力開展信息技術標准創新,才能為重慶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技術保障,才能補足重慶信息技術標准創新嚴重不足的短板,同時對重慶經濟提質增效和產業結構優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龍昭華表示。

  重慶該如何開展信息技術標准創新?龍昭華認為,行業主管部門應從重慶優勢明顯的實體產業入手,積極引導其正確開展信息技術標准的創新制訂,同時從開展信息技術標准制訂入手,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法,進行引導和激勵。

  例如,目前,我市乃至全國,不少科研人員熱衷於將自己辛辛苦苦研制的科技成果投稿到國外刊物發表。這導致人力物力的浪費,更不利於國內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龍昭華的建議,是由企業牽頭、高校、研究機構參與深度合作,建立不同門類的信息技術標准制訂的若干研發機構。“引導、帶動重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信息技術領域科研人員,哪怕是拿出其撰寫論文的50%精力,放在制訂信息技術標准方面,則重慶的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就將會躍上一個新台階。”他說。

  在信息技術標准制訂的著力點選擇上,龍昭華認為,除了大數據、雲計算、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重慶還應著眼於人機和諧關鍵技術標准、智能聯網技術標准、未來網絡技術標准等有著更大產業前景的領域。

  案例>>>

  吉利在渝建“島”

  有望破解工業流水線小批量生產難題

  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為數字經濟發展創造了豐富的應用場景。為此,不少外地制造業企業把新開辟的數字經濟新業務重心放在重慶。其中的典型,當屬吉利集團。除了參與力帆重組、推出全新的換電車型,吉利還在渝注冊成立了廣域銘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域銘島),致力於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

  今年的智博會上,廣域銘島就展示了自己工業互聯網平台開發的最新成果——GSWE智能工廠樣板。它智能在何處,能解決用戶哪些痛點?

  廣域銘島GSWE項目負責人張亞金介紹,傳統的工業生產流程,最直觀的呈現就是一條流水線。原材料進入流水線,經過不同環節的依次加工,最終組裝成為產品。這種大規模生產方式,相當於細化了生產設備的勞動分工,成本低、效率高,但在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個性化甚至定制化產品的今天,它難以滿足小批量生產的需求。例如,一個產品通常需要一個夾板,而傳統流水線的大部分環節,最多隻能裝配3個夾板。生產不同的產品,流水線要不停地切換夾板,耗時又耗力。

  另一方面,以前流水線上的機械手臂功能單一,一台手臂通常隻能完成一個動作。隨著工業機器人技術的日漸成熟,如今一台手臂具有多種功能,能完成多個動作。這些先進的機械手臂安裝在傳統流水線上,明顯是產能浪費。

  GSWE智能工廠的革命性突破,就在於它壓根就沒有流水線,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個的被稱之為“島”的作業單元。所謂“島”,簡言之就是把功能相近的設備和工藝環節集中起來,形成各自的作業單元。

  “島”式生產,可不是簡單的功能集合。在大數據智能化技術支撐下,它可以靈活重構,做到最短時間、最小成本的按需配置構建生產車間,還能通過一個專屬面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高級排產系統,同時支撐多個完全不同的產品共線混排生產。

  大數據智能化技術加持,讓每個“島”能完成多道工序。通過“島”來重組生產工藝流程,汽車流水生產線所涉及的上百個生產環節,以后可以濃縮至最少5個“島”上,不需要頻繁換夾板,可以根據不同的產品工藝要求自由變換加工流程,從而滿足柔性定制模式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需要。同時,昂貴的機械手臂也能物盡其用,降低設備成本。

  (記者 吳剛)

(責編:黃凌、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