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香根草的生態循環產業鏈

距離重慶萬州城區30公裡的李河鎮棕花村,村民們喜養牲畜。多年來,如何消除養殖廢物對自身飲用水源及長江水系環境的污染隱患,一直是困擾整個村的難題。
2019年5月,時任棕花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的田軍,用一株既能治污還能喂養牲畜的香根草,為全村的生態污染治理帶來了“解題思路”。
如今,棕花村的村民們,依靠這一株株香根草,形成了一個助養、治污、降碳的生態循環發展體系,把生態治理和發展特色產業有機結合起來,蹚出了一條種草治污、靠草致富的新路子。
余思成在查看香根草長勢。人民網 劉政寧攝
200元的“希望”
棕花村是甘寧水庫移民后靠村,所在的葵花山脈下有苧溪河、瀼渡河兩條長江一級支流流經,作為萬州城區百萬人口飲用水主水源的甘寧水庫也在這裡。因此,消除養殖廢物對飲用水水源地及長江水系的環境污染,成了全村生態發展的“必解題”。
今年36歲的余思成是土生土長的棕花村人,也是“解題”過程的參與者。異鄉做過培訓學校計算機老師、家用電器經銷商的他,在2019年一次回鄉探望父母時,被田軍用200元買來的香根草試種場景吸引了。
“當時,我就看到田書記用一些種子和花盆在辦公室裡‘倒騰’,沒過多久又把花盆裡長出的草苗,移栽到在村委會旁的一塊閑置地裡。”想起第一次看到香根草實驗種苗試種情景,余思成記憶猶新。
這種小草究竟有何魔力?通過兩個月的觀察,余思成發現,地裡的香根草很快就能長到齊腰高,割下來后當成飼料,也很受牛羊喜歡,“不僅如此,投放了香根草人工浮島后,沼液淨化池裡的水也一天比一天干淨。”
余思成從這200元的香根草裡看到了希望,加上重慶三峽農業科學研究院對香根草“營養豐富”的成分檢測數據,他決心返鄉發展香根草產業。
2019年底,余思成和另一位返鄉創業青年一起流轉土地50余畝,開展在棕花村打造香根草產業基地。
晒干的香根草可用於畜肥繁殖蚯蚓。人民網 劉政寧攝
400萬元的“目標”
產業基地只是第一步,隨之而來的“棕花村兩山生態農業產業園”,才是當地生態發展路徑中的點睛之筆。
產業園以發展香根草產業為紐帶,利用“香根草畜牧—畜肥+秸稈繁殖蚯蚓—蚯蚓蛋白肥供應林下種植、養禽—禽肥還草”的生態循環模式,實現了既治污又致富的目的。
同時,通過香根草人工濕地,實現對養殖廢水、黑臭水體的治理,提升進入甘寧水庫水源的水質。水庫的生態環境變好了,又吸引來白鷺、野鴨、紅嘴鷗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談到這兒,余思成難掩心中的喜悅,他算了一筆賬:產業園現有403畝的香根草基地、3000平方米的室內蚯蚓養殖基地、年出欄5000隻的跑山雞養殖場、年出欄200頭肉牛的養殖場、藠頭種植基地200畝、李子園350畝、佛手園150畝……每年帶動農戶增收80余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0余萬元。
余思成介紹,“計劃分為四個工期的產業園如今已完成了三期建設任務,園區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400余萬元。”
“依托香根草產業,村裡還可以開展國土礦山復綠、農村黑臭水體及養殖廢水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土壤修復等生態環保治理工程承接。”余思成介紹,再加上目前正在積極開發的香根草碳匯業務,后續還可以賣“空氣”。“目前我們已經有了12萬元的碳匯收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