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上游意識” 勇擔“上游責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6月09日 第 10 版)
境內長江干流裡程691公裡,三峽庫區涵養全國35%的淡水資源,事關長江中下游3億多人飲水安全……重慶,依山而生,因水而興。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重慶肩負的重大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近年來,重慶強化“上游意識”,勇擔“上游責任”,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治理水生態、保護水環境,成為這座山水之城的主旋律。
把修復長江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做到統籌謀劃、整體推進。重慶劃定了2.04萬平方公裡、佔轄區國土面積24.82%的生態保護紅線﹔同時堅持水進人退,兼顧“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統籌規劃長江岸線資源,清理整治長江干流利用項目、非法碼頭,編制完成市級和28個區縣級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如今,三峽庫區生態屏障區森林覆蓋率超過50%,生態屏障區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生態家底愈發厚實。這充分証明,把保護放在更重要位置,不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維系生態需求與生態供給的平衡,才能激發長江活力,為子孫后代留下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
久久為功,創新機制,激發全域保護長江生態的積極性。城市有界,但保護長江並非一城一地之事。重慶堅定不移做好機制創新這篇大文章。首創提高森林覆蓋率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全面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建設全國首個“碳惠通”平台、攜手四川在全國最先建立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白名單”制度……以有效機制推動形成全域各地共抓大保護的生動局面。“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突出的是一個“共”字。唯有各方同力協契、凝心聚力、計長遠利,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
為經濟發展帶來豐厚的紅利。重慶擺脫路徑依賴的慣性,做厚綠色家底:2021年,重慶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98.6%﹔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5年的45.4%提高到2021年的54.5%﹔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為Ⅱ類……依托青山綠水,重慶積極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山中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淘汰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產能,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智慧農業等產業。一手做減法、破除舊動能,一手做加法、發展新產業,既為環境減負又為生態增值,讓長江更清、產業更興、百姓更富。
強化生態治理、推進機制創新、優化產業結構,重慶正在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在渝東北,奉節縣青龍鎮大窩社區改造荒山4000余畝,栽植各種樹木90萬株,當地森林覆蓋率提高到90%﹔在渝東南,打擊亂排亂放,遏制無節制捕撈成為當地共識﹔在渝西,成功破解南川石漠化難題,實現生態修復和群眾脫貧增收的雙贏﹔在主城區,廣陽島商業開發被踩下“急剎車”,如今長江上游的這座第一大島嶼,草木茂盛、碧波蕩漾……
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重慶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實現科學、有序、高質量的發展,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成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一個生動實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第七屆重慶非遺暨老字號博覽會11日開幕
- 人民網重慶6月8日電 (馮文彥)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重慶主場活動—非遺購物節·第七屆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老字號博覽會,將於6月11日到12日在潼南區舉辦。屆時,將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100余項非遺宣傳展示活動。…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