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潼南:助力鄉村振興 “滿格電”動起來

國網潼南供電公司員工正在巡檢現場。李旭攝
四月初,重慶潼南崇龕鎮青杠村成片的油菜在幾場春雨后已結出一串串綠油油的菜莢,村委會背后不到100米遠,不久前剛架設好一台變壓器,電杆兩頭伸展而去的銀線,一眼望不到盡頭。
以前,最近的變壓器離這裡有1.5公裡左右,輸電線路距離遠了,線損嚴重,讓這一帶的電壓很不穩定。而今,一切成為“過去時”。
潼南區是重慶“油菜之鄉”,近年來,當地充分挖掘油菜價值,推進油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鄉村旅游等為一體的油菜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如何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持續優化營商環境過程中,變“坐商”為“行商”,積極開展農網升級改造工程,源源不斷為全市鄉村振興建設送去“電能量”。
協同化作戰,“多頭忙”到“一門清”
村委會對面的潼南區佳禾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內,一台台烘干機、收割機,讓人目不暇接。
“廠區現有4台烘干機,菜籽、小麥、水稻收獲季節,用電量達到高峰時,為保村民用電根本不敢開機器。”合作社負責人楊華說,去年夏天在沒辦法的情況下,買進2台柴油發電機,“雖然可以自己發電,可是成本上去了,每發一度電起碼需要耗用3.5元柴油。”
去年,國網潼南供電公司在青杠村投入100多萬元,新增2台100千伏安變壓器,並快速完成立杆、架線,同步優化調整產業用電和居民用電網絡接線,充分滿足了當地新增負荷需求。“我們今年准備再投入200多萬元添置6台烘干機,進一步提升產業效益。”低電壓問題解決了,眼尖的楊華很快有了新盤算。
為建設一批又好又快的民心工程,國網重慶電力設備部統籌考慮、協調各方資源,於2021年7月在國網重慶經研院成立配網中心作為配網管理支撐部門,搭建配電網建設各專業綜合管控平台,建立31家供電單位配網管理片區經理負責制和專業專項專人負責制,實現配網片區管理、流程管理和專項管理的“縱橫交錯”網格化管理模式,與供電單位協同推進農配網工程建設,提升客戶用電獲得感。
體制順了,干勁足了。有了“火車頭”帶動,國網潼南供電公司主動超前服務,探索政企合作新模式,與潼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確定了一周一次共享中小微企業工商注冊信息機制,第一時間掌握用戶信息,提前對有用電需求的企業進行走訪,上門提供“零距離”接電服務。
精益化管理,“被服務”成“自主選”
在陳摶故裡景區,一家“忠余農家樂”被四周綠油油的油菜田環繞,人行田坎間,宛如畫中游。
“3月菜花節,游客們可在花海中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晚上可留宿花海邊,感受不一樣的春天。”54歲的老板謝中余,曾在深圳打工,2009年,他看准家鄉旅游發展前景,花3萬多元將自家樓房改造成花海餐飲區,很快成了游客的熱門“打卡地”,“僅一個月的時間,營業收入可達40多萬元。”
“你們民宿房間安裝有7個空調,加上餐飲區的2個大功率大空調,選擇這個‘用電套餐’,不僅可以享受免費上門服務,今后還能省下一筆不少的電費。”走訪現場,國網潼南供電公司運維檢修部配網項目管理經理李輝抓住空檔,拿出一個宣傳折頁,就開始精打細算地為農家樂“量身定制”用電服務計劃。
國網潼南供電公司員工正在入戶走訪路上。李旭攝
何為“用電套餐”?“就是根據用戶生產規模所需要的用電設備,通過公式直接計算出對應的用電負荷,然后再精准給用戶匹配相應的增容方案。”李輝說。
講者走心,聽著留心。一番交流,謝中余毫不猶豫就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變“被動接受”為“自主選擇”,這樣的用電之變,讓重慶不少用電客戶贊不絕口。
數字化賦能,“跑得快”變“跑出彩”
“去年沒有新增變壓器時,這家人的電壓不足140伏。”在青杠村一老人家裡,供電公司員工打開新裝的智能電表,隨手一按操控鍵,整個用電情況瞬間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個低電壓台區是怎麼發現的?“這得感謝數字化技術。”現場電力人員解釋,“公司有一套全新的監控平台,從后台數據發現問題后,再人工上門復核,可以少跑不少冤枉路。”
“以前,由於業務按‘專業級’‘部門級’進行規劃建設,導致基層供電所和班組獲取工單的渠道多,處理過程復雜,嚴重制約基層供電所員工業務辦理效率的提升。”國網重慶經研院配網中心項目管理專責龔航說,“配網中心成立后,通過構建配網工程數字化管控系統,實現配網低電壓、頻繁停電等投訴工單、異常數據的自動歸集。中心再指導供電單位對照發現的電網問題,針對性開展電網項目需求儲備,提高投資精准度,有效規避超前投資、低效無效投資。”
利用數字化賦能,配網全過程管控系統按照“一平台、一終端、一APP”建設思路,搭建了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務平台,客戶登錄后,點擊“i國網”供電所工作台中“工單中心”微應用,就可實現業務流程的全移動化辦理。“這有效解決了用戶工單消息分散、接單時效性差、工單處理周期長等實際問題。”李輝說,數字化正給鄉村振興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楊義、何莎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