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汛情牵动人心。在紧张的抗洪新闻外,安徽枞阳县城关小学安置点一位81岁的老人上了热搜:夜色已深,他却端坐床边、捧书静读,网友感叹,“爷爷眼里有光”。
从后续报道中,人们发现,这位老人的家境不算宽裕,平日也很是劳苦,但生活的压力,并没有让他放弃阅读,跋山涉水去县城新华书店购书,下雨天抓紧闲暇读上几页,甚至撤离家园转移至安置点后,他也带来了精心包裹着的一摞书。洪水将至,但阅读带来的精神抚慰足以让他平和、乐观、豁达,一位平凡爱书人的故事,以最直接的方式诉说着:风雨面前,读书能够给人多少力量、希望与智慧。
犹记今年2月,武汉方舱医院一位戴着口罩的“读书哥”,也曾走红社交网络。大灾或大疫之下,多少人内心焦灼不安,可不为外界所扰安然读书的姿态,自有静水流深的意味。人们为此打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书籍力量的认可。在信息日益碎片化的时代,读书不仅给人系统化的知识、整体性的思考,更帮助我们超脱眼前的二三事,以更大格局审视自我,更通透地知悉何去何从。就像这位在安置点读《苏轼故事》的老人所言,“比起苏轼,我的波折算不了什么”。有知识、有智慧,不只能够腹有诗书气自华,亦能让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少几分“卷帷望月空长叹”的纠结,多一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幸好有书,我们才能抵御世事无常”。书籍带来的精神力量是无穷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难免会遭遇困厄迷茫,会感觉乏味庸碌,会陷入焦虑空虚。作家毛姆曾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如给你自己建造了一座逃避人生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仅12.1%的成年国民平均每天阅读1小时以上图书,近四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直接显示出改变的迫切。在诗意的栖居地,读一本好书,接受精神的修行、灵魂的洗礼、气质的涵养,是在为逼仄的生活辟一方宽广天地,为持久的前行积蓄取之不竭的能量。
万千书卷里,有诗和远方,也有三餐四季、悲欢离愁。人生一世,步履再匆匆,生活再繁忙,也不妨寻一些时间捧卷而读。(胡宇齐)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