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北大盛镇青龙村践行“两山”论 变幸福村

人民网重庆8月11日电 “这里风景真美,拍照都不需要美图!”10日,慕名来到渝北大盛镇青龙村的邓女士一路拍照一路感叹,连连称这里是她梦想中的美丽乡村。
短短几年,青龙村的坡荒地改成梯田了,柑橘树挂满了果子,房子越修越漂亮了,居民们荷包越来越鼓……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村民们喜不自胜。
近年来,渝北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大盛镇高山丘陵地形,大力实施农村“双十万工程”,发展山地特色农业,让这里成为了现在村美人富的幸福村。
明确一条好路子 为蝶变找准未来方向
据了解,从前青龙村有70%的土地都处于撂荒状态。经过多次调研和外出学习考察,结合青龙村丘陵地貌,渝北区决定依托全区的“双十万工程”,大力实施宜机化整治土地,探索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提前定好利益分配方式。
在实施中,该村严格按照宜机化整治标准,结合土地实际情况,邀请专家团队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施工,变山地丘陵、鸡窝地、巴掌田为现代化高标准农田,用“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替代传统劳动力,减少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深入实施农村“三变”改革,大力推进“三社”融合发展试点,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入股或集中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成立股份合作社,围绕主导产业集中连片生产和统一经营,提高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能力,并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定单化基地、定单化生产,切实解决产后无销路和销路不畅的问题。在探索开展股份合作的同时,采取社员大会、村民大会等方式,提前把利益分配方式或者分红方式确定固化下来。
经过宜机化整治后,青龙村可耕种土地由原来的1400亩增加到了2350亩,每亩地的纯收入也从以前的几百元到现在的8000元左右。
发展一个好产业 为群众送来致富机会
为了改变“空壳村”的现象,青龙村围绕柑橘(柠檬)、榨菜、花椒、生态渔业、茶叶、中药材、特色水果、特色经济林等山地特色高效产业,因地制宜,充分论证,选准选好真正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形成特色品牌,构建“一村一品”格局。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该村以改良土壤、改变生产陋习为导向,通过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并推广安全、高效、实用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和绿色生产技术,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为了延伸产业链条,该村还立足山地农业、美丽乡村和山地旅游业融合,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融入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导入田园风情游览、农耕体验、精品乡村民宿等旅游产业,以一产带动三产发展,推动二产发展,促进一产“接二连三”。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龙村成了全市首个集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于一体的丘陵山区现代化水果产业基地。村民也依托入股分红、在果园打工、开农家乐等方式,找到了自己的致富方式。
打造一个好环境 为乡村积聚更多人气
如果说成片的现代化果园是该村的第一张名片,那么果园旁边美丽的环境则是该村的第二张名片了。果园旁边,坡屋顶、小青瓦、木门窗、白粉墙……一栋栋极具特色的巴渝传统民居依山傍水,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
在推进山地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该村认真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围绕重点村庄、生产基地等,强化水、电、路、讯、网等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日常管理维护,做到干净整洁清爽。
同时,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大力支持喷滴灌、冷链物流、渔业设施等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此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其成为吸引城市居民留下来、住几天的一张名片。
沿御临河,该村还设计了滨河景观步道,恢复水码头景观,修建亲水人行栈道和水边亭榭,对现有的荷塘进行提档升级,营造出依山傍水的田园风光。(刘政宁、杨荟琳、涂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