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单霁翔:大足石刻推广与发展需以观众为中心

2021年11月22日09:59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单霁翔接受专访。谢佳洁摄

  人民网重庆11月22日电 21日,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大足文旅发展总顾问单霁翔在大足作“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主题讲座,为大足石刻传承与发展建言献策。

  大足石刻文化具有独特性

  单霁翔长期以来十分关心大足石刻的保护与传承,与大足石刻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汶川地震过后,单霁翔主导了千手观音的修复工作,把它作为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修复的一号工程,让千年石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单霁翔在讲座中提到,当自己了解了大足石刻后,觉得这里极具人民性、地域性、生活性和正能量,与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高度融合,具有文化的独特性。这里有许多值得挖掘的故事,例如千手观音修复的背后,那些工作人员弯着腰、跪在地上修复文物的匠心故事也十分生动。大足石刻要走向世界,需要靠数字技术、影视作品等多手段挖掘其背后的故事。

  在讲座中,单霁翔以故宫为例,为大足石刻的下一步发展提出诸多建议。

  “传统文化是有温度的,人们希望用通俗的、更利于接受的方式了解传统文化。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前,大家认为修文物是很小众的,非专业人士不需要了解。但背后的故事被挖掘出来后反响极佳,很多人为之感动,有了了解、保护文物的热情,希望自己也能投身这项事业。”单霁翔说。

  单霁翔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不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参与保护的权利和责任,要把文物保护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赋予普通民众,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良性力量。

  “从前进入故宫要排很久的队,现在开设了大量的售票窗口,3分钟就能进入故宫,省下的时间便能多看几个展览;从前游客进入故宫后不知道如何游览,现在我们增设随时可以更新信息的电子标识牌和拥有40多种语言的电子讲解器等,未来还将打造5g故宫,实现游客进入故宫打开手机便知今天有哪些展览、每个展厅有多少人、离你最近的洗手间在哪儿、今日开了多少间茶室、正在售卖哪些文创产品等所有信息,让游客有个愉快的文化之旅。”单霁翔说,文化遗产推广工作不能以管理方便为中心,而要以观众方便为中心,让游客在参观景区时心情好、体验好。

  同时,要让独特的资源用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有让游客能把参观感受带回家的文化创意,要打造出能适合不同人不同需求的产品,让观众有收获。

  把工作当学问学,把问题当课题解,是单霁翔对大足石刻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单霁翔说,故宫的工作人员每天与游客一同参观,不断交流,随时了解游客的新需求并不断改进,相关单位的工作水平也要不断提升。

  单霁翔将走进大足石刻拍摄《万里走单骑》

  据了解,大足石刻雕凿始于初唐,兴于晚唐,盛于两宋,续及明清,前后绵延1200余年。造像题材以佛教为主,兼有道教、儒教,共五万余尊,铭文10余万字。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最为辉煌壮丽的篇章,代表了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的最后一座丰碑。

  最近几日,单霁翔也将带领团队走进大足石刻拍摄《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塑造可感知的世遗行走之旅,让大足石刻文明成果实现全球共享,让中国智慧感动世界。

  据了解,《万里走单骑》为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观众的文化素养,提升了文化自信。通过“网红院长”单霁翔率领“布鞋男团”在遗产地的深度体验,与历史考古学者、遗产守护人及当地民众和游客之间的趣味性互动解读,将世界遗产中承载的厚重历史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来,带领公众进行“文化之旅”,讲述“寻找与守望”的精彩故事。在一次次寻找、行走、交流、体验、守望中,初登综艺的世界遗产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悟古老文明所传递的文化力量。(刘政宁、谢佳洁)

(责编:秦洁、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