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图

记者调查发现学校劳动课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等问题,专家认为——

教孩子爱劳动应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2022年05月07日08:45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4月13日,江北区五宝实验学校,小学生们在劳动课上磨豆花。(资料图片)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教育部日前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双减”后,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中小学关注,但是也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等现象。劳动教育到底该如何开展?短板怎么补?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创新

  将智能元素、科技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课程

  前不久,南岸区江南水岸小学举行劳动比赛,学校分年段进行穿衣服、缝扣子、烹饪等比拼,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和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在永川区兴龙湖小学10余亩育秧田里,学生们播下了袁隆平院士育成的超级水稻新品种,通过劳动,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道理。

  璧山中学成立了“衣衣不舍”工作坊,指导学生利用旧衣物,缝纫漂亮的新衣服。

  不仅仅是这些学校,近年来,重庆市中小学均因地制宜开展了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不少区县还出台相关政策,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江北区教委发布了《江北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区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确保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占比不少于50%,职业中学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

  一些区县、学校还创新劳动教育形式为劳动教育赋能。两江新区启动了“智慧劳育”工程,将智能元素、科技元素等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该区8所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与8家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航天、先进制造等科技企业、科技平台合作共建“课程+科研”“校内+校外”“劳动+创新”的劳动教育(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例如,星光学校师生可以在长安福特生产车间了解汽车生产的全过程,重光小学师生能在重庆零壹空间火箭产业园,感受航天科学给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

  短板

  资源不足、缺乏科学规范课程、家长重视不够

  “最近,因为在劳动课上表现良好,孩子刚刚获得了班里的‘劳动小能手’称号,但孩子在家很少主动做家务,连自己的被子都不叠。”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母亲王女士坦言。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与实践活动,却存在重“形式”、轻“过程”等问题。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劳动教育存在三大短板,首先就是资源短板。”一位受访的教育工作者称,个别学校存在劳动工具数量不足、场地有限等客观因素,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劳动机会和时间;部分学校的劳动教师是由其他课任教师或者行政人员兼任,或是一人担多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些学校缺乏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专家梅永鲜说,有的学校课程设计过度重视“3D打印”“航模制作”等“高大上”的课程设计,学生究竟能掌握多少劳动技能,收获了哪些思考和感悟,并没有掌握。有的学校课程缺乏系统性,未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和提升,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

  “很多家长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重视度不够。”一位年轻教师说,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基本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甚至有家长认为,学生平时学习已经够辛苦了,没有时间劳动,劳动教育没有必要。

  建议

  与生活相结合,开展系统多样的劳动课程

  学校该怎样进一步开展好劳动教育?

  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孙振东认为,学校应尽快进一步补齐劳动教育资源,配齐师资。

  同时,完善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课内外实践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劳动情感,增强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

  “教孩子爱劳动不仅仅是在劳动课上。”重庆两江新区童心小学教育集团校长秦波认为,应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劳动课程的设置与德、智、体、美育以及孩子的生活相结合,依据儿童成长规律开设自然劳动、智慧种植、艺术创作、义工服务等系统多样的劳动课程。同时,劳动教育还应该延展到课堂之外,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爱上劳动。

  此外,梅永鲜还建议,应打通家校一体化实施劳动教育渠道,如开设“自我服务”“家庭生活技能”等家校一体化劳动课程,让家长做孩子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协助者,家校“携手”,共同为年轻一代把好这道“成长关”。

(责编:黄凌、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