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人民日報記者遍神州

農戶、合作社、企業建立新的聯結機制

涪陵榨菜 協作生產惠三方

本報記者  王斌來  蔣雲龍  常碧羅
2020年01月15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內,農戶正在勞作。
  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涪陵榨菜品牌響、銷路好,可榨菜企業、種植農戶和農業合作社三者間的博弈,已經持續了幾十年。如今通過“三變改革”,終於建立了農戶和企業都受益、都認可的聯結機制。

  “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証金、一條利益鏈”,讓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坐上一條船,從彼此博弈走向三者共贏。不僅如此,依靠科技創新,涪陵榨菜這個古老的產業正噴涌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5日 10 版)

  隆冬臘月,正是青菜頭瘋長的時候。青菜頭,就是涪陵榨菜的原料。往年這時候,涪陵人心頭的焦慮,也跟著青菜頭一起瘋長。在重慶涪陵,榨菜企業、種植農戶,還有夾在中間的農業合作社,彼此已經博弈幾十年了。

  1月上旬,記者再次來到涪陵青菜頭的主產區——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曾經的荒坡野地種滿了青菜頭,種植面積創下了歷史新高。與往年大為不同的是,不管是企業、合作社還是種植戶,人人臉上寫著淡定,曾經的焦慮無影無蹤。

  今年,他們不打“菜頭仗”了嗎?

  改革聯結機制,讓種菜的安心、收菜的放心

  半夜12點,汪邦淑還沒睡,她在種地。2019年8月,正是青菜頭播種的季節。為不誤農時,好多村民挑燈夜戰,一干就干到半夜。

  這裡是涪陵區江北街道二渡村。汪邦淑盤算了一下:“合作社收的保底價是800元一噸,一畝菜地平均按3噸算,收入至少2400元,30畝青菜頭少說也能賣個7萬多元。這還不包括在合作社的分紅和務工費。”

  涪陵榨菜品牌響、銷路好,可以前一直有個難題沒解決。種植青菜頭的涪陵農戶,要直面變化莫測的市場,賣青菜頭像打仗一樣。

  “最好的青菜頭,是雨水節氣前的,榨菜廠愛收。過了雨水,青菜頭會迅速膨脹,筋也多了,口感差了,但重量卻增加不少,農民喜歡這時候賣。”汪邦淑說,為這事,涪陵的農戶和企業打了幾十年的“菜頭仗”。

  “要完成市場訂單,就得有足夠的青菜頭。我們以前面對千家萬戶的菜農,雨水前的買不夠,雨水后的也得捏著鼻子買回去。但是這樣的榨菜口感差一些,客戶會不滿意。”涪陵榨菜集團工作人員楊小強說。

  然而,面對多變的市場,時高時低的菜價,單一農戶永遠是弱者。一旦捂貨捂過了頭,外地青菜頭進來了,本地青菜頭就爛在了地裡。企業怕收不到足夠的優質青菜頭,農戶也常常面對“菜賤傷農”。這場博弈,沒有贏家。

  今年為啥就不一樣?

  “簽了協議,今年種得安心。種多少他們收多少,有保底價。要是市場價更高,就按市場價收。”汪邦淑說。

  “簽了協議,今年收購放心。收多少他們供多少,質量水准也有‘硬杠杠’,省時省力。”楊小強說。

  變化源自改革。他們口中這份“協議”的背后,是新的聯結機制,與一般的訂單農業不同。“在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范圍內,我們通過‘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建立了尊重市場規律前提下的聯結機制,農戶和企業都受益、都認可。”涪陵區委書記周少政介紹說。

  做深利益鏈,催生百余家股份合作社

  這套新機制,說起來也簡單,就是一句話:一個保護價、兩份保証金、一條利益鏈。這裡面,最核心的就是做深利益鏈。

  “兩份保証金,一份是菜農交給合作社的,每噸30元。菜農把青菜頭按質按量交到合作社了,保証金馬上退﹔另一份保証金由合作社交給榨菜企業。青菜頭不合格不夠量,企業可以扣合作社的錢。”楊小強說,“一方面有保証金的約束和合作社的監督,另一方面協議收購價不低於市場價。所以,企業收購到的青菜頭能保質保量。”

  那麼,以前的風險和責任,現在都交給合作社來承擔了。合作社願意嗎?

  “以前不願意,現在巴不得。這就得靠‘一條利益鏈’。”群勝農榨菜股份合作社的負責人吳玉勝介紹說。

  以前,合作社裡大戶帶動小戶,責任和義務不少,收益和好處卻不多。“現在龍頭企業願意讓利。合作社除了種植、收購,還負責青菜頭的初加工,從榨菜企業多掙了一大筆加工費。”吳玉勝說,現在跟企業簽約,掙的錢就比以前多得多。

  群勝農榨菜股份合作社就是一個例証。合作社與榨菜集團簽訂了3000余噸產品合作協議。“一斤三毛六,企業收走了3000噸,原料產值就有200多萬元。”吳玉勝說,收完鮮青菜頭,合作社雇農戶腌制成半成品,再賣給榨菜企業,產值又增加了100多萬元。這筆錢,合作社和入社農戶各掙一半。

  那麼,企業為什麼願意讓利呢?

  “有人認為我們在讓利,我卻認為我們在佔便宜。”楊小強說,涪陵榨菜的產量,一直被兩個環節“卡脖子”。一個環節是收購不到足量的雨水前優質原料青菜頭,第二個環節就是初加工環節——“看筋剝皮”。

  “給青菜頭剝皮,目前機器干得不如人工好。每年需要大量的季節性人手,企業找人並不好找。合作社幫忙把這塊承擔起來,給我們解決了大麻煩。”楊小強說。

  而作為本村本土的合作社,完全有能力找到足夠多願意就近務工的農戶。農戶也高興,“勤快點,一天能掙150元哩!”榨菜企業算過賬,整體來看,生產效率提升,反而降低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保証了農產品加工原料的品質。

  短時間內,農業園區內的股份合作社從5家增長到了132家。園區范圍內40%以上的農戶加入合作社,帶動1.5萬農民務工。入社農戶戶均增收9000元以上。

  做強產業鏈,科研創新是底氣

  在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一個個青菜頭,做出了幾百種榨菜產品,做出了109億元的產值,得益於做強產業鏈。也正是這條產業鏈,讓千萬家農戶共享到越來越多的紅利。

  涪陵區區長種及靈介紹說,農戶、合作社和企業坐上一條船,從彼此博弈走向三者共贏,這是表面的變化。依靠創新,涪陵榨菜這個古老的產業噴涌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是潛在的變化。

  “我們走的是‘科工農’一體化的高質量農業發展模式。”涪陵區委副書記周波介紹,科技創新,是產業園發展的龍頭和動力。

  種個青菜頭,還能搞啥高科技?有人不解。

  就在園區內,不起眼的幾座小樓、幾百畝菜地,就是重慶市渝東南農業科學院——一家系統研究榨菜的科研機構。

  “我們研發的莖瘤芥良種,也就是青菜頭,2019年帶動推廣應用40萬畝以上,平均增產達12.4%,新增經濟效益7200多萬元。雜交種的選育成功,讓榨菜‘由一季變兩季’看到了希望。而且,菜農的勞動強度和生產投入顯著降低,榨菜的收獲時段也大幅延長。”院長張致力介紹。

  加工生產環節,也邁進了智能化時代。生產線產量是以前的10倍,用人卻不到以前的1/10。

  在高科技的引領下,涪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好消息不斷。榨菜產業的產值,比2018年創建之初增長42%。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將超過2.1萬元,比涪陵區平均水平高34.5%。

  如今,做榨菜的涪陵人,又有了新的動作和目標。“我們正在建一座智能化生產的‘中國榨菜城’,構建生態農業鏈。到時候,農民的收入還能跟著再漲一截。”周少政說。

(責編:秦潔、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