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轉化應用 學術落地現實
重慶文理學院一教師研究成果助力漢語國際教育

“‘是這樣的’有幾個意思?”
“‘這麼說’和‘這麼說吧’到底有什麼區別?”
……
重慶文理學院國際學院留學生艾力克每次向專業老師詢問起日常交流中的用語時,總是有一堆問題。這也是讓大多數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最苦惱的事情之一。
“學習漢語到一定時候,感覺好像懂了不少,但是在日常交流中卻頻頻出現錯誤,看起來只是一兩個字的問題,其實用法和意義卻是天壤之別。”重慶文理學院教授王長武一直致力於漢語語法研究,尤其針對漢語常用應答語中的“疑難雜症”進行深入探討。經過4年的語料積累和觀察記錄,他與同事雷璐榮副教授共同編著出版了《漢語常用應答語》一書。
圖為書稿封面
“要做成別人看得懂、用得著的成果”
在上海師范大學讀博期間,王長武接觸了大量外國留學生,他發現,對於母語非漢語者來說,漢語常用應答語經常使用,卻很難掌握其固化的意義和用法。“當時查閱不少學術成果,發現常用應答語個案研究學術味都比較濃。這些內容對於作為第二語言習得者的留學生來說,就如同天書,很難學懂”,王長武開始找自己的博導、同學、同事討論,“晦澀難懂的學理知識如何轉化成讓留學生看得懂的東西呢?我們幾番論証,最后決定做一本簡易的辭典”。
“目前,漢語常用應答語核心語義的描述都較為籠統,相關常用應答語個案之間的差異描述得也不夠細致,將之應用到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一直存在距離”,國內知名語法學家張誼生對當時還是博士生的王長武說到,“你做這樣的研究有困難,但是卻很有意義,因為學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做成別人看得懂、用得著的成果”。也正是這句話成了王長武日后的學術座右銘。
“應答語辭典,奠定了漢語應答研究的新起點”
“做一本應答語辭典,哪有那麼容易?”
“沒有一個經費和人手都充裕的團隊,誰敢動這個念頭?”
研究還沒正式開始,就已經有了質疑之聲。王長武決定開始籌資金、建團隊。
經過努力,王長武先后拿到了包括教育部、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項目,重慶市語委科研項目在內的與本選題有關的多項課題,學校還給予了一定的配套經費支持。同時,同事雷璐榮老師在常用口語和互聯網流行語方面有不少研究興趣與素材積累,也從事過多年的留學生漢語教學工作。於是,一個包括博士、碩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在內的3人項目組正式成立。
近4年的時間裡,項目組對100多名留學生展開訪談,研究分析了10多本辭典或專著、200多篇論文中的應答語個案,從北京大學CCL語料庫、北京語言大學BCC語料庫選取了原始語料5000多條,邀請2名專家精准地驗証篩選語料的科學性、專業性、代表性,並展開辭典撰寫工作。
圖為書稿討論會
最終,《漢語常用應答語》一書共精選出詞條2020條,歸並為詞條715個,近義同義詞條1305個,其中,漢語口語應答語詞條2003個,網絡聊天應答語17個,逐一分列義項,進行釋義和舉例,對讀音和用法特征都進行了說明。“第一次讓漢語常用應答語像辭典手冊一樣,隨時可查可用,奠定了漢語應答研究的新起點”,漢語研究專家宗守雲教授對該書的出版給予高度評價。
“漢語國際教育界又多了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
“現在學生再問我一些口語交流中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參考《漢語常用應答語》的詞條來進行解釋,基本都能解決問題”,從事多年對外漢語教學的河南理工大學曹爽老師對王長武的這本書很是推崇,“基礎好一點的學生,我會讓他們自己去翻閱,對他們考HSK也很有幫助”。
據了解,《漢語常用應答語》自2019年5月出版之后,在國內外多所大學的對外漢語教學中都有推廣使用。北京語言大學、廣西民族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天津外國語大學等高校部分從事對外漢語教學或漢語國際教育碩士教學的老師,將該書作為教學參考書或教學輔助材料。
2019年年末,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孔子學院教授漢語口語的喻潔老師在朋友推薦下,開始使用《漢語常用應答語》作為教輔,她專門給王長武寫來電子郵件,“這本書通俗易懂,而且融入了真實交際情景,對提高外國人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漢語國際教育界又多了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文/圖 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