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捕魚到護漁 重慶漁民的“上岸”生活
陳在友(右一)和執法隊員一起清理收繳漁具。王慶煉攝
“這幾天嘉陵江漲退的水位都還比較固定。”重慶市沙坪壩區居民楊建平,在磁器口碼頭散步,沉浸在觀察水面中,有時會忘記時間。曾經的他,天天都要分析江水水位,“畢竟幾十年的習慣了,每天看到這條江才安心哦。”
楊建平是土生土長的磁器口人,從小在嘉陵江邊長大,下崗后又靠在江上打漁為生。2018年,為響應“長江流域退捕禁捕”政策,保護母親河,楊建平退捕上岸,從“水上漂”回到“金沙正街”。
2020年1月1日0時起,重慶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如今退捕漁民們“正式”上岸已近兩年,漁民變市民的日子過得如何?當地在推進漁民安置保障和禁捕工作上做得怎樣?
從江上到岸上
“我從小就喜歡摸魚,下崗后沒工作就以打漁為生了。”楊建平望著窗外說到,偶爾打漁“搞起耍”可以,職業漁民風餐露宿還是不輕鬆,有時候可能還有生命危險。
那次被兩條貨船“夾擊”的驚險仍然歷歷在目。
“兩條長長的貨船,一上一下,我夾在中間,左搖右翻。”貨船攪動后的江水波浪翻滾,漁船蕩在江上就像人過鐵索橋,晃得站不穩。楊建平正在收網的關鍵時刻,舍不得一兜魚,也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
“隨時做好了跳江的准備。”楊建平心裡盤算,幸好參加了區裡組織的漁民自救技能培訓,關鍵時刻能派上用場。
比起江上的驚心動魄,上岸后的生活更加規律和穩定。兒女常回家看看,兄弟姐妹微信視頻連線,茶余飯后散散步。
對於禁捕退捕,楊建平很有發言權。“幾十年打漁,我也發現水裡的魚兒是越來越少了,有的品種現在都沒得了。”楊建平支持長江十年禁漁,他希望那些消失的魚兒又回到嘉陵江的懷抱。
從“夫妻船”到四世同堂
在磁器口附近的火鍋店裡,退捕漁民章家雲忙得熱火朝天,不論是打漁還是就業,瘦小精干的他都卯足了干勁。
“以前打完漁就可以去喝點小酒了,現在要老老實實干到下班時間。”章家雲從2018年夏天“上岸”,已經就業3年多了。
在“上岸”的日子裡,是“四世同堂”的團圓撫慰了他的心。章家雲和父母、子女、外孫四世同堂住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不僅多了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更有闔家歡樂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為全面推進漁民安置保障,章家雲所在的街道、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根據其自身情況給他推薦過保安、水產品銷售等工作,綜合各方面考慮,他選擇了離家隻有20分鐘路程的火鍋店服務員工作,他的老婆則在磁器口街道金碧社區就業。
“我們這一代不打漁了,先把生態保護起來才能可持續發展,子孫后代才有金山銀山。”章家雲說。
從捕漁到護漁
陳在友退捕后仍然在和嘉陵江打交道,只是他從以捕魚為生轉變為以護漁為己任。
陳在友目前是沙坪壩區漁政執法船管理員,2018年退捕后,在相關政策的指導下,考取水手証。2020年6月份,沙坪壩區招聘漁政執法船管理員,優先將橄欖枝拋向了退捕漁民。
“漁民對汛期、枯水期等水況熟悉,也懂得維護、打理漁船。”沙坪壩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一方面退捕漁民具有崗位所需的技能,另一方面也是確保上岸漁民穩定就業。
經過篩選與考核,陳在友成為漁政執法船管理員,繼續工作在嘉陵江上,與漁政執法力量通力配合,成為護漁禁捕隊伍的一員。
“日常的工作就是看護、維護執法船,根據水位情況及時挪船,確保執法船的安全。”陳在友介紹,執法船管理員這個崗位做的事都是自己熟悉的,擅長的,工作起來得心應手,“不太一樣的就是我以前在執法船的對面,是漁船上的漁民﹔而現在,執法船外出執法時,我也是船上的一員。”
對於陳在友來說,從捕漁到護漁角色的轉變,他的心中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