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重慶:設計下鄉 既有“小洋房”還有“小菜園”

胡虹 陳驊 楊渝菁
2022年04月13日10:26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楊家槽新風貌。渝北區洛磧鎮供圖

  “現在我們的房子,可是設計師們量身打造的。”如今,居住在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大天池村楊家槽的村民們逢人便開心介紹道。

  近年來,重慶市持續推進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藝術家“三師一家”下鄉服務鄉村建設,打造生態宜居環境。

  由此,一批批“生態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不斷上新。

  阡陌交通,良田廣闊,古樹、古井、石砌房……位於洛磧鎮大天池村的楊家槽,是重慶市首批傳統村落之一,這裡的房屋大多修建於清末,保持了傳統巴渝民居的特點。

  “在開展設計下鄉工作之前,這裡面臨著人口衰減、環境臟亂、聚落形態離散等問題。”渝北區住房城鄉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使“原態保護”與“活態開發”相結合,2019年,洛磧鎮與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等高校簽訂技術服務協議,共同打造“意想不到、喜出望外、流連忘返”的新農村風貌。

  “許多村落房屋斷壁殘垣,房堵窗、戶封門。如何將原有落差較大的地勢與聚居、散居相結合,讓翻新過程中盡可能‘保留原有風貌’……”負責楊家槽設計工作的重慶大學教授胡斌,回憶起初進村落時的感受依然印象深刻。

  開建后,楊家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廢棄的豬圈被改造為鄉村“會客廳”﹔渾濁的池塘被翻新,種上了荷花,修建了觀景台﹔太陽能路燈、石板路、通訊基站等基礎設施讓村民們的生活更方便。

  “以前的房子都很破舊,基本隻有老人才會留在村子裡。”村民楊禮忠看著現在排列整齊而又干淨的屋子露出燦爛的笑臉,“現在基礎設施越來越好,環境也提升了,孩子們經常回來,還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參觀旅游!”

  現如今,楊家槽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設計下鄉”行動中村庄設計的典型案例,同時,還是全國首批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培訓基地。

楊家槽新風貌。渝北區洛磧鎮供圖

  在距離楊家槽不遠的大盛鎮青龍村太和場,新村一改往日的“灰頭土臉”,搖身一變成如今的“山水家園”。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煥發著勃勃生機,顯示著生態宜居鄉村的新輪廓。“原本這裡的土牆房屋簡陋、潮濕,有些房屋木梁僅靠木棍支撐。”為了解決住房安全問題,同時讓翻新后的房屋盡可能滿足村民們原有的生活節奏,渝北區住房城鄉建委工作人員與設計師們商議,決定安排設計師定期進村,與施工人員共同探討施工方法,保証施工效果。

  “進村期間,我們的設計團隊與太和場的村民們同吃同住,隨時隨地溝通、交流。”負責太和場整治項目的設計師柴正介紹,翻新后的川東民居,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點,不僅在建筑平面布局中滿足了鄉村生活功能,同時也在建筑外觀上塑造了富有鄉村文化的建筑形象。

  “不光如此,現在我們每戶房屋前庭還設計了‘種菜園’,大家能保留種菜的習慣。”太和場村民李光鑫笑呵呵地說, “以前這些事情我們想都不敢想,現在既有‘小洋房’,還有‘小菜園’,真要感謝政府讓我們過上好日子。”

  修繕房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如何讓村落持續發展。在項目建設完成后,設計團隊也會不定期進行回訪,為村民們“答疑解難”,同時深入挖掘利用田園農耕文化和傳統居民特色,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將綠水青山轉換為發展資源。

  楊家槽和太和場項目也只是渝北區助推鄉村振興設計下鄉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設計下鄉專家組深入鄉村了解民意,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和傳統建筑元素,從村庄布局、功能拓展等方面開展村庄設計。其中,指導渝北區在農村舊房整治中開展設計下鄉,整治農村舊房1.8萬余戶,受益群眾約6.5萬人。

  為更好推進設計下鄉工作,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積極建立設計下鄉人才隊伍。截至目前,已面向大專院校、設計院所、施工企業等征集規劃、建筑、景觀、市政、藝術設計、文化策劃、鄉土新材料研究等方面的設計下鄉人才500余名﹔聘請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重慶市設計院等單位的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等方面的專家43名,成立重慶市設計下鄉專家組,指導全市設計下鄉工作。

  並從設計下鄉人才庫中優選專家學者,在全市37個涉農區縣建立了37個設計下鄉工作室,挂牌、駐村開展設計下鄉服務﹔發動重慶交通大學、重慶市設計集團等組建了17支設計下鄉志願者隊伍,利用業余時間開展設計下鄉志願服務活動﹔充分利用全國共同締造培訓基地,分類分批開展設計下鄉專題培訓,累計培訓村鎮建設管理人員600余人次,培訓合格農村建筑工匠13000余人。

  下一步,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將加強人才儲備,不定期開展設計下鄉人才征集,不斷壯大人才隊伍,滿足鄉村建設對設計人才的需求。

(責編:胡虹、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