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均衡 惠民有感——重慶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新報告【3】

我市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
義務教育“高位進階”帶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
國家級教學成果特色課程展示活動
義務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我市始終把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建設教育強市的戰略先導,按照“更高水平、更加均衡、更高質量”的內涵要求,不斷加大投入,持續固強補弱,改革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呈現格局性變化,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79%,小學、初中入學率均保持在99%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我市堅持從經濟社會的全局高度謀劃義務教育,以學生成長成才的民生角度洞察義務教育,以教育強市的戰略維度推進義務教育,筑牢均衡之基、厚積優質之本、走好長遠之路,通過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高位進階”帶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貢獻教育力量。
筑牢均衡之基
高位布局 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
高位推動的謀劃、優先發展的決心,在我市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過程中,貫穿始終。
念茲在茲,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審議教育改革發展事項,系統安排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工作,共商“城鄉一體”、共謀“擴優提質”、共話“五育並舉”……一次次周密部署、聚智聚力,真招實策頻頻推出,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和舉全市之力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全局之計,長遠之策。《重慶教育現代化2035》《推進新時代中小學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進一步強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方向引領、政策支撐,清晰劃分各區縣、各部門“責任田”,建立起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領導體制機制,匯聚合力,促“有位”更加“有為”。
政策接連出台飽含振奮與期冀,如何發力、如何破題字字清晰,深刻勾勒了義務教育“奔赴”優質均衡的清醒和堅定:根據“統籌規劃、穩步推進、鼓勵率先”的原則,我市計劃分為“試點推進(2024年前)、整體推進(2028年前)、攻堅推進(2030年前)”三個階段,推進41個區縣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推動全域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提質培優、綠燈暢行的發展快車道已然開啟,市、區縣兩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深改委教育體制改革專項小組、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深入教育一線,問計、問需、問訴求,護學、護校、護發展,向義務教育“最低處”“困難處”持續發力。
聚焦經費需求,推出“教育經費優先投入”的部署安排。我市將教育經費“兩個隻增不減”要求納入區縣政府履職評價,每年4億余元補助資金惠及近9萬名鄉村義務教育教師,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聚焦用地需求,看到“教育資源優先配置”的治理方略。我市將教育用地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有機銜接,實行聯審聯批制度,嚴禁擠佔、變更教育用地,從源頭上保障教育用地供應。
聚焦入學需求,拿出“教育難題優先解決”的魄力擔當。新增公辦學位11萬個,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達99.61%。
厚積優質之本
應對變局 教育資源擴容增量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意味著在優化資源配置、縮小發展差距方面“補短板”,意味著在提高教育質量、優化教育結構方面“做加法”。
自從“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計劃”實施以來,我市累計投入資金100.82億元,建設校舍面積308.9萬平方米,運動場164.8萬平方米,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從“麻雀”變“鳳凰”,面貌煥然一新。
建的不僅是學校,更是希望。
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總量都在不斷擴大:“雙創”工作開展以來,各區縣共完成投資525.8億元,新建校舍1171.6萬平方米,維修改造861.6萬平方米,新增學位56.2萬個,進一步解決了城鄉間教育資源不均等問題。一座座新學校拔地而起,種種變化交織輝映,是對“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的生動詮釋,給老百姓帶來“新學校上新,老學校煥新”的直觀感受。
增量擴面與提質增效並行,義務教育不僅有資源涌動的奔騰,也有一枝一葉的生長。“特崗教師”“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和“銀齡講學”計劃為鄉村教師隊伍“補給營養”,優秀教師從優質學校到薄弱學校,從城鎮學校到農村學校,不斷深化交流輪崗,“組團式”幫扶不僅“沉下去”,而且“教得好”。
為了讓每所學校都精彩,讓每個孩子都出彩,優質教育資源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不斷擴大。我市建立起全覆蓋對口幫扶機制,推動、鼓勵、支持各區縣與學校深化名校辦分校、集團化辦學、城鄉一體化辦學、學區制管理、教育聯盟、校際聯盟等改革試點工作,以強帶弱、以城帶鄉,集團化辦學、學區制管理佔比達到80%以上。
優質教育集群發展建立起環環相扣的“強磁場”,讓更多優質校“花開”家門口:渝中區將全區基礎教育階段所有中小學幼兒園進行有機整合,分三批組建巴蜀中學、巴蜀小學、巴蜀幼兒園等中小幼教育集團13個,大家如同“家庭成員”抱團成長,形成“1個法人多個校區”“多個法人1個集團”的多樣化管理模式﹔雲陽縣成立4個集團型學區和15個區域型學區,將城區學校與深度貧困鄉鎮學校組建在1個“大家庭”,實現了農村小學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改革全覆蓋。
擴容增量、求新求變,置身於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越來越多的優質教育資源插上數字之翼“飛”向更遠處,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全市學校“寬帶網絡校校通”開通率達100%,擁有多媒體教室的學校佔比達100%,外面的世界成為孩子們的“教科書”,跨越時空界限,千裡變咫尺,全市中小學生得以“同上一堂課”,“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常態化應用,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一區兩群”教育協調發展。
走好長遠之路
開拓新局 辦好教育惠民有感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尤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關系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與基本均衡相比,優質均衡更加注重內涵發展和質量提升,讓群眾收獲從“滿意”到“更滿意”的幸福感。
惠民精准,善作且善成。我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之“點”,推動義務教育“面”上向好,以“陽光招生”護航“陽光入學”,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失輟學長期保持“清零”狀態,2022年安排義務教育各類資助資金16.88億元,惠及學生442.29萬人次。
惠民有感,減負不減質。我市聚焦學生成長之“重”,兼顧“學得好”與“玩得好”,讓“雙減”落地有聲:課程教材緊扣新課標要求,形成以國家課程為主體、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為重要拓展和有益補充的義務教育課程體系﹔課堂教學由“漫灌”變“滴灌”,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作業設計從“增量”轉為“增值”,智能化技術手段不僅讓“作業七十二變”,更實現精准化練、講、評。在雲陽縣,紫金小學等10所學校試點嘗試基於課堂精准教學、作業精准管理的智慧課堂,覆蓋全學科、全學段、全流程的數據採集分析管理更懂學生、更懂教育,此案例也被教育部遴選為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作業管理的典型案例。全市共有11個案例入選教育部“雙減”先進典型。
在“雙減”之外,“五育並舉”的教育風景同樣繽紛多彩:我市在全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推進情況調查中指標完成度名列全國第一﹔“中小幼一體化”德育體系、“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1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入圍教育部建設名單﹔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率98%﹔美育實踐活動覆蓋率90%以上﹔巴蜀小學獲得的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實現中西部地區“零的突破”﹔謝家灣小學榮獲全國教育領域首個中國質量獎﹔朝陽中學學生在2023年U15世界中學生夏季運動會跆拳道品勢項目決賽中斬獲4金……
以“優解”思維答好義務教育“民生卷”,側重點早已從“數量優勢”的有沒有、夠不夠,轉向“質量優勢”的好不好、優不優。我市以“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為宗旨,以質量均衡為核心,謀求更高的標准化水平、更高的均衡化程度以及更高的教育質量,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兩江新區4個區率先申報國家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頭雁領飛帶領各區縣昂首跨越、展翅飛翔,努力開創優質均衡的嶄新篇章。
鏈接>>>
幼有優育 學有優教
我市加快構建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搞得越扎實,教育強國步伐就越穩、后勁就越足。縱觀全市基礎教育體系,義務教育已進入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學前教育、高中教育也分別瞄准優質普惠、優質特色的發展目標加速前進,呈現態勢向好、實力向強、步伐向前的良好局面。
從能入園到入好園,從就近園到優質園,幼有優育的嶄新圖景漸次鋪開:
2022年全市新增公辦園108所,新增學位2萬余個。其中公辦幼兒園作為“主力軍”,採取“新建一批、移交一批、回收一批、回購一批、改建一批、登記一批”等靈活多樣的措施,不斷增加公辦學前教育資源供給。在學前教育發展過程中,市教委蹲下身來用“一米的高度”看幼兒,把幼小銜接的“陡坡”變“緩坡”,確定沙坪壩區、大渡口區等11個區為幼小銜接實驗區,積極創建國家級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提升實驗區和國家級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實驗區。
高中階段教育是銜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目前,全市優質高中資源覆蓋率已達到75%,近3年來新建普通高中13所,累計投入15億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扮靚顏值的同時提升氣質,為了讓高中教育的特色更特,我市立項建設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10個、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校85個、普通高中課程創新基地60個、校本教研基地60個、精品選修課程150門、優秀學生社團300個,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模式變革,促進學校多樣化有特色發展。重慶在行動、在提速,加快構建幼有優育、學有優教的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易昀菲 王小寒 陽麗 圖片由市教委提供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