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優質均衡 惠民有感——重慶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新報告【5】

2023年11月05日09:1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宜學優教”持續發力 品質教育跨越向新

——全面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巴南實踐

昕暉小學孩子在勞技課上為老師做午餐

昕暉小學孩子在勞技課上為老師做午餐

新建的金竹小學

新建的金竹小學

一筆筆“真金白銀”托起“民生分量”﹔一項項“急難愁盼”變成“滿意清單”﹔一個個“美好願景”化作“幸福實景”﹔一次次“質量升級”映射“辦學水平”……在巴南這片教育沃土,“城鄉協同、優質均衡、共建共享”是最濃厚的發展底色,也是最生動的實踐注腳。

近年來,巴南區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圍繞“江南宜學城,品質教育區”總體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各類教育協同發展,推動區域教育向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瞄准“全域均衡、全階優質、全面發展”,巴南區以“提質量、保平安、塑形象”為主線,堅持“大格局謀劃、大投入保障、大氣魄推動”,深入實施“民生、鑄魂、培根、領雁、健康、融合”六大工程,為巴南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一區五城”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民生工程”筑牢基礎 提升惠民暖心保障能力

9月1日,位於巴南區界石鎮的南環小學迎來了第一屆一年級新生。據悉,該小學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辦學規模為12個班,學校設有圖書館、體育場等功能教室。

今年,巴南區分別在魚洞街道、聖燈山鎮、界石鎮,新建金竹一小、聖燈山中學、界石東城小學、南環小學,並在龍洲灣街道改擴建巴渝小學。共計新增學位4290個,新增教學班94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轄區的入學矛盾,更好滿足了適齡兒童入學需求。

得益於巴南區立足實際、著眼長遠,持續推進“民生工程”,越來越多好學校建在了百姓家門口,越來越多學生能夠盡享優質教育資源。

“為補齊短板、抬高底部,巴南區以實施‘民生工程’為突破口,編制了《重慶市巴南區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2021-2035年)》,將學校建設納入區級重點項目優先保障。從優化布局調整、擴增辦學資源、加大經費投入、條件提檔升級等方面入手,推動義務教育學校校舍建設、教學儀器裝備、學校班額等辦學條件達到規定標准,讓學校建設滿足優質均衡和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要求,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融合發展。”巴南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唐澤奎表示。

近兩年,巴南區合並9所學校,新建6所學校,新增學位8310個,有效緩解了龍洲灣片區、融匯片區等區域入學壓力。據了解,巴南區5年擬(2021一2025)投入“改薄與能力提升”資金3.04億元,目前已投入2.22億元(2021一2023),完成多所學校的校舍與運動場建設、設施設備更新、教室燈飾改造、食堂設施改造升級。累計投入資金22.7億元,建成生物城小學、渝匯小學等13所學校,提供學位2.25萬個。在推進城鎮學校擴容增位的同時,為巴南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鑄魂工程”奠基發展 養成受益終身良好習慣

走進巴南區各中小學,能看到各具特色、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養成教育:魚洞二小構建“有我”養成教育課程體系,打造“星星課堂耀童心”養成教育課程﹔魚洞四小開展“三養”深耕行動,探索“五正”養成教育體系的扎根實踐﹔龍洲灣中學聚焦君子范、少年派、耀未來,構建“禮勤教育”德育品牌……

養成教育是關系學生一生的教育,是造就時代新人的關鍵所在。

先行先試,扎實推進。巴南區於2020年在全市率先出台《巴南區新時代中小學幼兒園養成教育行動計劃》,以學前“養性”、小學“養正”、初中“養心”、高中“養志”為目標,讓青少年兒童在道德、文明、學習、健體、審美、勞動、生活、安全等方面養成良好習慣,引導青少年兒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組織架構,形成體系。巴南區將養成教育列入“鑄魂”工程,成立了養成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全區300余所中小學幼兒園,根據學段或年級實際,構建了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養成教育體系,建立了課內、課外和居家習慣養成規范體系。

創新實踐,形成經驗。巴南區組建巴南養成教育專家智庫,推進養成教育課題研究,打造“一校一品”養成教育工作特色,爭創重慶市德育品牌﹔舉行巴南區家長節,開展“養成教育優秀學校”現場展示,組織巴南家校共育大講堂和論壇﹔實施“春筍”計劃,組織“春筍種子”培訓,培育百名種子教師、萬名種子家長,評選“巴南春筍娃”。

如今,巴南區形成了可復制、可持續、可推廣的巴南養成教育模式,“學生成才、教師發展、學校跨越”的一體化養成教育之路越走越寬。

“培根工程”強師塑能 強化教育發展第一資源

圍繞種好教師專業成長課堂“責任田”,研究“實驗田”,閱讀“儲肥田”,恆大城小學教師隊伍綜合素質提升、教學能力增強﹔通過狠抓“大數據背景下的精准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導下的班級管理”等亮色項目,重慶市實驗中學培養了一批名師、名班主任……

教師是巴南教育高質量發展“第一資源”。巴南緊扣“師德鑄魂、師能提升、機制引領”三大環節,深入落實“培根工程”,實施巴南區教師隊伍建設“大樹行動計劃”,以“扎根”“伸枝”“壯干”“茂葉”“成蔭”為主題,分年度全方位全過程融合推進,助力教師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修師德,筑牢信仰根基。巴南區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位,著力念好師德“九字訣”:實施“學、講、行”一體化師德教育,建立了“巴南好老師”系列活動機制。構建“評、治、督”全方位評價治理機制,創新師德考核評價制度。形成“勵、尊、愛”巴南尊師文化,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

煉師能,提升專業水平。推行精准化培訓、精准化成長、精准化突破、精准化幫扶四個精准化,靶向聚焦,實現教師定制化培養。建立國家、市、區、校四級聯動培訓體系,實施“1631”名師培養工程,加大名校長、名師工作室建設力度,成立專家幫扶團隊,開展“深耕”精准幫扶行動。近兩年新增市區級名師500余人。

建機制,破解發展難題。巴南區形成黨建共同體制度、六位一體師德制度體系、分段分類分科教師培訓體系、學練引研能力提升體系、大樹計劃督導評價體系等,創新開展義務教育教師隊伍“區管校聘”管理改革成為首批全國示范,創新構建新時代教師全域全員成長發展體系。

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巴南教師隊伍,正擎起巴南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未來。

“領雁工程”力促均衡 促進優質資源擴充輻射

推進教育集團化改革是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一步。巴南區建立健全“管理、運行、保障”機制,深入推進集團化辦學,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運行質量和辦學效益。

據了解,巴南區出台《關於深化集團化辦學的意見》等文件,建立了主任負總責、分管領導親自抓、基教科牽頭、各相關科室密切配合的責任體系,明確了領辦學校全方位引領、成員學校主動成長的工作運行機制。建立教委、財政局、人力社保局等7個部門聯動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在經費投入、干部職數、教師編制、人員交流上保障集團化辦學高位推進。

基於此,巴南區以“名校+新校”“名校+潛質學校”等方式組建“名校(園)教育集團”,按照“優質學校+農村學校”和“優質學校+薄弱學校”等形式組建“學校發展共同體”,以“重點中職學校+參與配合學校+科研院校+行業協會+園區企業”方式組建職業產業教育聯盟,並形成緊密型、領辦型、聯盟型以及融合型等多種辦學模式。

與此同時,巴南區建立了工作經費保障、人才隊伍涵養、督導評估考核、幫扶成長退出等機制,讓教育集團在人、財、物、事的管理上獲得更大自主權,進一步均衡配置優質教育資源,形成教育質量共同提高的良好態勢。並以“區管校聘”促進了全區教師雙向流動,以“學區制”將管理覆蓋至全區所有公辦學校。

目前,全區共組建中小學教育集團10個,優質資源惠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8萬余人,覆蓋率達80.6%。組建10個小學學區、4個初中學區,覆蓋全區所有公辦學校,縮小了城鄉校際辦學水平的差距。

“健康工程”呵護成長 精准護航學生身心發展

10月26日,2023年巴南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會暨“心向陽 共成長”生命教育主題活動舉行。此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夯實“莎姐守未”專項行動,不斷提升全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水平。

這是巴南區創新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模式,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務水平的一個縮影。巴南區還有不少中小學有著特色做法。例如,重慶市清華中學通過“厚德育仁心,知識育慧心,運動育恆心,藝術育雅心,勞動育勤心”創建“水木心育”品牌。

夯實“健康工程”,讓學生更加陽光。巴南區切實把心理健康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統籌教師、教材、課程、學科、專業等建設,健全心理問題預防和監測機制,健全多部門聯動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增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培育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巴南區打造健康陽光課堂,用好主題班隊會課陣地,建好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加強“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廣泛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知識和預防心理問題科普,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檔案,深化家庭教育服務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巴南區通過“四定、三強、二嚴”舉措,即建立“定人”精管安全隱患機制、“定時”研判疑難問題機制、“定責”督查校園安全機制、“定期”復盤通報機制,強“三防”標准建設、強力量護學保學、強資金救助幫扶,嚴格考核評價,嚴肅述責問責。筑牢安全防線,建設平安校園。

“融合工程”互促共進 推進城鄉教育協調發展

巴南區大力實施“融合”工程,保障基准入學機會均等,逐步擴大優質教育機會均衡,促進城鄉教育深度融合、協同發展。

為推動區域內城鄉學校的一體化發展,巴南區建立健全了“鞏固拓展農村地區教育保障成果”長效機制,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對口幫扶工作機制,鞏固拓展“控輟保學”、辦學條件、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成果。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幫扶機制,規范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推進“公參民”治理,加大技術裝備標准化建設,不斷改善教育教學質量。

不僅如此,巴南區還建立了集團化辦學、建立學區制、中心校與教學點一體化辦學等協同發展機制。通過創新推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大力支持城區優質學校結對幫扶農村學校。如巴南巴蜀實驗小學與接龍小學、樹人立德小學與木洞小學、珠江城中小學與麻柳中小學等,通過管理互鑒、師資交流、資源共享等多種方式,推動了城鄉教育資源優化配置。

在師資交流方面,巴南區遴選區內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學科名師、骨干教師123名,組建49個教育專家團隊,點對點幫扶引領49所農村學校。著力推進城鄉學校線上研訓平台建設,構建基於網絡的“一校帶多校”“城市帶鄉村”的專遞課堂。做實頂崗支教、交流互派、名師工作室等,整體提高鄉村學校師資水平和辦學質量。

數說>>>

獲得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挂牌督導創新區、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重慶市新時代養成教育評價改革試點區,德育成效顯,建成市級文明校園6所。

獲批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市級重點1個、試點2個﹔體育競賽獲全國冠軍12余人次,市級比賽冠軍98人次,獲全國網球、足球、籃球特色學校20所﹔市級各類藝術比賽團體及個人獎2000余個,美育案例《以藝術特色學校建設為著力點,推進區域美育改革發展》獲全國一等獎。獲評“新時代好少年”讀書活動全國先進集體2次。

建成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4所,全國地方傳統文化傳承學校1所,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基地2所,市級藝術特色學校12所,市級學生藝術團6個﹔打造市級勞動教育聯盟單位7個,建成校園勞動教育示范基地6個,獲市級精品課程1套、“典型案例”2個,2篇勞動教育案例被教育部推薦到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團隊工作獲全國獎項30余個、市級80余個。

何霜 李佳佳 張騫月 圖片由巴南區教委提供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