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頭條

優質均衡 惠民有感——重慶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新報告【4】

2023年11月05日09:16 | 來源:重慶日報網
小字號

市教科院以高質量教科研支撐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

開辟“智囊服務”新賽道 激發“教育賦能”新動力

市教科院召開2023年全市教育科研調研座談會

市教科院召開2023年全市教育科研調研座談會

市教科院調研重慶市聚奎中學

市教科院調研重慶市聚奎中學

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教育如何與城市同頻共振?如何更深入地推進教育邁向優質均衡,讓優質教育惠及每個孩子,以回應社會的廣泛關切?

教科研工作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前瞻性、創新性、引領性力量,對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

新時代新征程,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市教科院”)充分發揮“服務教育決策的智囊團、豐富教育理論的思想庫、指導教育實踐的設計師、提高教育質量的領頭雁”作用,精准把握時代大勢和發展趨勢,准確識變、積極應變、主動求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更好地探索規律、破解難題、引領創新,為我市深入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貢獻教科研智慧和力量。

胸懷“國之大者”

強化科研職責答好教育時代之問

當前,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進入創新加速引領、質量全面提升、民生惠民可感的階段,人民群眾期盼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可選擇的教育。

這些新挑戰,迫切需要教科研工作者胸懷“國之大者”,緊緊圍繞社會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充分發揮支撐、驅動、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答好教育的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人民之問。

“教科院作為服務教育發展的智庫,應始終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把牢新時代教科研任務要求,加強教育政策研究,增強服務決策水平,為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發揮作用,提高重慶教科研在全國的影響力。”市教科院黨委書記范卿澤強調。

全面把握高質量發展主題主線,重慶市教科院展現出了自己的擔當。

強化系統思維,完善教育科研規劃。全市教育科研聚焦教育“急、熱、難、重”問題的針對性,實施了“345”行動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構建起全市教育科研質量保障體系。在面向全市征集推薦選題的基礎上,依托部屬市屬師范院校組建專家團隊,研制了2023年重大課題指南10項、重點課題指南200項、“教學研究專項”課題指南90項。從2022年開始通過“命題”方式對重大重點課題研究進行安排部署,充分發揮了教育科學規劃的引領導向作用。

強化全程管理,激發教育科研活力。堅持“高起點立項、高水平研究、高質量驗收”的全過程管理,確保充分發揮課題研究的支撐、引領、導向作用,2023年分片區分院校對140余項重大重點課題實施集中開題,共組織集中開題論証會及課題研究觀摩活動42場,實現了兩個全覆蓋,大幅加強了市級重大重點課題研究的輻射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規范管理,提升規劃課題研究質量。全市教育科研在堅守學術誠信和學術規范的基礎上,以質量為根本,以公平為前提,確定好課題申報、評審、開題、結題等全流程標准與目標,狠抓常規管理,以規范為保障,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質量和水平。2022年全市教育科研對標對表,在教育科研均衡發展上著力,保証每個區縣和每所高校都有立項課題,組織專題培訓活動30余場,參訓教師3000余人,有力地促進了教育科研均衡發展。如今,全市教育戰線開展教育科研的熱情繼續高漲,一組數據頗具說服力,2023年全市共申報市級規劃課題3581項,相比2022年申報3123項增長15%,最終立項課題總數為909項,相比2022年立項775項增長17%。

市教科院作為教育科研前沿陣地,亦積極培育項目,瞄准國家教育改革發展戰略布局,圍繞教育部和重慶市教育重點工作安排,近5年累計立項國家級項目13項,省部級課題近200項,累計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和重慶市科學技術獎、政府發展研究獎、社科成果獎、教學成果獎80余項。

順應“數字迭代”

積極探索教育新形態新范式

“這裡有非常多的高清直播視頻課程可以觀看,名校教師帶給我們更獨特的學習方式,並且每一期的視頻和每一期的學習資源都是免費的呢……”作為重慶雲課堂的老用戶,四年級學生多多經常會和小伙伴分享自己學習的“秘密空間”。

這個“秘密空間”可有大學問。據了解,市教科院建設教育教學資源平台,建成“重慶雲課堂”“雲教研平台”“優質資源庫”三位一體的教研科研資源共享支持體系,累計研發1萬多節優質課程(微課)資源,目前《重慶雲課堂》網絡平台注冊用戶超過15萬,年均訪問量約1680萬,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優質教育,有力地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處於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既面臨著機遇又充滿挑戰。於市教科院而言,在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貫徹數字重慶建設部署中,應當具備教研科研數字化轉型的戰略規劃。

市教科院以推動實現教研科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目標,以“聚焦新型智慧教育,以新技術、新知識、新理論拓展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加強未來教育研究,積極探索教育新形態新范式。”為主線,以“互聯網+教育”“線上+線下”教學融合研究,推進在線教學課程資源開發的實踐探索,形成特色品牌,加大教育專項數據庫建設力度為重點,扎實推進教研科研數字化發展,為推動教育數字化迭代升級行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乘“數”而起,數字化教育理論前沿問題研究有序開展。近兩年來研究人員主持、主研教育數字化相關課題和項目共計15項,已結題5項,受市教委委托,撰寫資政報告4篇﹔案例《創新控輟保學模式 助力義務教育有保障》獲2022年重慶市鄉村教育振興優秀案例評選二等獎。

向“數”而行,系統化數據支持平台基本建成。以知網期刊數據庫、教育與經濟社會統計數據分析系統、重慶市控輟保學動態管理系統為基礎,以教育數據採集系統為依托,推進教育基礎數據庫建設。例如《重慶市控輟保學動態管理系統》對義務教育階段存在輟學失學風險的學生實施有效干預,為我市實現持續動態清零提供了重要保証。

在重慶教研網已經產生全國影響力的基礎上,採用最新開發技術對教研網進行整體改造,組成重慶教研網、重慶德育網、重慶基礎教育網、歷史教學世界、重慶青少年創新學院網、重慶體育教研網六網一體的統一的網站集群,形成由點到面,由表及裡,以城市帶動鄉村,以典型影響全局的開放高效的數字化教科研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市教科院以信息化系統建設賦能教育研究創新,助推教育科研高質量發展。2023年,市規劃辦組織研究團隊,充分利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技術領域內的最新突破,為第七屆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獎勵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全市各二級管理單位共限額推薦報送966項,參評成果包括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63篇,CSSCI檢索來源期刊論文161篇,國家級領導批示或國家機構採納決策咨詢報告13篇,省部級批示或採納44篇。

彰顯“服務之力”

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增強發展驅動力

教育科研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隻有當教育科研成果得到真正的推廣和應用時,它才能真正轉化為現實的教育生產力。

從渝中區到萬州區恆合民族學校、恆合民族中心小學,一路上留下市教科院專家和教研員的堅定步伐。他們以教育科研項目為抓手,助推恆合民族學校凝練教育內涵與定位,創新特色教育路徑和載體,打造特色學校,提升學校辦學品位和育人品質。原來的農村學校不僅按下了快進鍵,而且實現零的突破,近兩年立項4項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以學術的力量加速邁向卓越。

一直以來,市教科院高度重視成果轉化推廣,致力於讓更多更優質的教育科研成果服務於教育實踐,切實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疑難雜症”﹔服務於教育決策,真正為教育決策當好參謀服好務。

“上”服務於教育決策,“下”服務於基層實踐,市教科院迅速反應,果斷行動,奮力攻關,建言獻策,在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方面持續著力。

僅2022年,在服務決策方面,8篇咨政報告獲國家級領導肯定性批示,42篇獲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教育科研成果為市委、市政府教育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深入開展“雙減”“五項管理”“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勞動教育”等重大專題研究,為新時代教育改革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理論創新有突破,2022年全市教育科研戰線發表高水平論文1500多篇,出版學術著作1038部,其中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285部﹔教育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124項、省部級獎勵875項。

指導實踐鑄精品,大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實驗,設立市級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284所,組織119所優質課程資源研發基地學校,研發5868節優質微課,形成了一批覆蓋廣泛、內容豐富、富有特色的公益免費精品微課資源。

科研幫扶有新動作,與酉陽、豐都、萬州簽訂幫扶協議,專家團隊提供專業評估、建議和指導,抓好幫扶落實、助力教育發展。

引導輿論大能量,全市教育科研戰線共組織大型學術宣傳活動300余場,為教育改革發展營造了良好氛圍。由於成果豐碩、作用明顯,市教育科研智庫建設成效得到了廣泛認可,市教科院、西南大學西南民族教育與心理研究中心、西南大學教育政策研究所等3家研究機構入選華中師范大學長江教育研究院《2022全球教育智庫影響力評價PAP研究報告》國內教育智庫榜單,其中市教科院位居國內教育智庫榜第3名,這意味著我市教育科研的決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和大眾影響力已經躋身國內前列。

傾聽“一線需求”

“把脈賦能”開出教科研整體提升良方

隻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

帶著這樣的初心出發,今年5月—6月,市教科院組織開展基礎教育科研現狀大調研,這次調研范圍涵蓋了我市所有區縣,力求全面了解和把握全市教育科研的現狀,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全局性的視野和思考,以促進教育科研工作的整體提升和創新發展。

“不僅充分了解我們的需求,還精准指出我們的痛點,這樣‘走心走實’的大調研、大走訪太解渴了。”酉陽縣民族小學的教師說。

好評背后是周密安排、深思長計。為確保對此次調研工作精准把脈,市教科院專門成立工作組,每到一個地方,以調查問卷搜集各區縣和直屬單位的基礎教育科研情況、組織架構、人員隊伍、項目研究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數據和信息﹔開座談會,傾聽各參會單位代表分享了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經驗和做法,並就新時代教育科研工作面臨的問題進行討論。

傾聽、交流、記錄,大家一次又一次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少與會人員表示:“專家指導高屋建瓴,精准把握需求,通過問題式驅動、參與式研討,解決了我們長久以來的困惑。”

調研只是第一步,無形的責任讓前行的腳步更有力量。市教科院對重慶市基礎教育科研現狀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和措施,例如更新思想明確教育科研重要地位、健全體制機制保障教育科研順利開展、加強培訓促進教育科研隊伍能力提高、加強管理推動教育科研質量提升、加強轉化促進教育科研取得實效……從多個維度給出了具體措施和路徑。

市教科院院長蔡其勇表示:教科院的“本分”就是扎根重慶教育土壤,做好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科研管理及服務、師資培訓等工作,服務教師專業發展,助力學生核心素養提升,進而推動重慶教育高質量發展。

下一步市教科院將堅持改革創新,踐行求真務實,發揮好智庫作用,推動重慶市基礎教育科研邁上新的台階,為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優秀人才、實現教育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數說>>>

重慶教育科研這一年

過去一年,2023年全市共申報市級規劃課題3581項,增長近15%,最終立項課題總數為909項,增長近17%,參與申報的教育科研人員高達2萬余人,部分區縣做到了“人人做科研,校校有申報”。

過去一年,設立市級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284所,組織119所優質課程資源研發基地學校,研發5868節優質微課,形成了一批覆蓋廣泛、內容豐富、富有特色的公益免費精品微課資源。

過去一年,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統一組織開展了重大重點課題集中開題論証與觀摩活動,實現了所有117項重大重點課題集中開題和所有755項立項課題組人員線上觀摩,首次實現了兩個全覆蓋。

過去一年,8篇咨政報告獲國家級領導肯定性批示,42篇獲省部級領導肯定性批示,教育科研成果為市委、市政府教育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王小寒 圖片由市教科院提供

(責編:秦潔、劉政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