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龙河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一条母亲河的生态涅槃

2020年11月26日08:53  来源:重庆日报网
 

龙河国家湿地公园风光 摄/林登周

  丰都龙河成功创建全市唯一、全国首批示范河湖。

  巍巍武陵山,纵横千里;滚滚龙河水,浩荡磅礴。

  龙河,丰都的“母亲河”。作为长江与武陵山区的连接带,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龙河对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保护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去年11月,龙河(丰都段)成为全市唯一被国家水利部纳入《全国首批示范河湖创建名单》的河流。一场对龙河山水林田湖草的综合治理,旋即展开。

  365个日日夜夜,丰都人夜以继日,克难攻坚。一年后,喜讯传来,龙河(丰都段)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高分通过水利部验收。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在龙河沿岸徐徐而展……

  上下协力共治 加强监管护“母亲河”

  11月20日下午,初冬的重庆尚未打开寒冷模式,高照的艳阳晃得人睁不开眼。丰都县三合街道罗山村村级河长秦闯照例拿着那根3米长的网兜,来到了离家不远处的龙河边。

  秦闯可不是来捞鱼的。相反,他是要给鱼儿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作为村级河长的他,每天都要开展巡河,打捞垃圾、制止捕捞都是他的分内之事。

  “垃圾越来越少,环境越来越好。我的事越来越少!”秦闯乐呵呵地说。

  “多与少”的变化,“秦闯”们和沿河群众感同身受、喜闻乐见。龙河沿岸,像秦闯一样的村、镇两级河长足有40多名。往上,还有县级河长、市级河长齐抓共治,形成了“市级河长主督、县级河长主治、镇村河长主巡”的分级责任体系。

  在此体系下,丰都创新推行“一河三长”河道综合管护机制——在党委、政府领导担任河长的基础上,由人大、政协领导担任河流督导长,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的职能,促使各级河长履职尽责、落地落实;由公安系统领导担任河流警长,强化对涉水违法行为、案件的查处打击,畅通行政执法与行使司法衔接渠道,有效维护河流管护正常秩序,形成执行、监督、执法三位一体的河道综合立体治理格局。

  “一河三长”之下,是103名网格员。丰都以网格化管理为关键,打通河道管护环节“最后一公里”。出台《龙河三级网格员管理办法(试行)》,由网格员对责任河段每月开展不少于22次的常态化巡河护河、问题排查,推动实现“河道无垃圾、河岸无违章、河中无障碍、污水无三排、生态无破坏”的管护目标,织密织牢河道管护网。

  扮靓母亲河,不仅需要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管”,还需要沿河群众自下而上协力“撑”。丰都以探索实践退耕还湿政策为突破口,解决农户承包经营地占用河道问题。

  针对因土地确权和河道划界工作的时间差,造成部分合法耕地划入河道范围内的问题,丰都创新建立退耕还湿补偿机制,制定政策标准。退耕还湿区域全部种植经果林形成护岸林带,既解决了退耕后老百姓的收入问题,也保护了河道岸线生态,妥善处置了河道管理与土地承包经营之间的矛盾,得到群众普遍认可和支持。

  “上”与“下”的协作,不仅体现于县内。龙河发源于七曜山,在我市流经石柱和丰都。龙河治理,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上下游跨界联动。

  丰都搭建起跨界联动治理的新平台。以落实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为重点,压实跨界河流联防联治责任。推行全流域共建示范河,流域内石柱县、丰都县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联合巡河、联合执法、应急处置协同、区域生态补偿”的“1+5”共治机制,搭建跨界河流共管共治工作平台。通过建立落实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以区县双方交界断面水质为依据参考,有效压实“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加强系统治理”等工作责任。

  该举措自实施以来,龙河丰都段水体感官良好,水质基本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实现优于上游来水水质目标,获上游区县生态补偿资金200万元。

  全面体检摸底 修复生态建“示范河”

  一场全面的“体检”,是让“母亲河”重获生机的关键。

  丰都明确了河流系统治理的新方向——以开展河流健康评价为契机,实现对河流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科学决策。

  丰都率先开展龙河健康评价工作,实施水质、水量、河岸带、水生生物、公众参与等方面的调查与补充监测,依托实地调查与历史数据,对盆、水、生物、社会服务功能等准层进行赋分评价,系统诊断、全面掌握河流水资源保护、水质变化、岸线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情况,查找出影响龙河自然生态格局的关键薄弱环节。重点针对得分较低的龙河流量问题,综合采取科学措施,终结了龙河干流部分河段长达22年断流的历史。

  同时,丰都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统揽,实现河流管护水平提档升级。创新推出龙河(丰都段)示范河湖管理标准化体系,建立起“一河三长共管、网格化管护、标准化巡河、联合执法、河湖水域岸线管控、河长制工作述评”六大标准化河流管理机制,推动实现系统管理、精细管理,并将其固化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为重庆市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河长制工作及河湖管理提供了示范和参考。

  此外,丰都还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推动河流管护常态长效相结合。推动水质监测站、水位站、视频监控点建设,整合山洪灾害、中小河流水雨情等系统数据,并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手段开展全方位立体巡河和信息采集,实现龙河干流实时监管,充实形成“智慧河长”系统,确保问题及时发现、高效处置,有效提升河湖空间管控能力。

  龙河流域人口多、场镇多、工矿企业多、车流物流多、畜禽养殖量大。如果说各种整治行动是去除病灶,那么生态恢复,就是让龙河固本培元,重获生机。

  “河水像镜子一样,经常能看到三五只白鹤翩翩起舞,运气好还能看到鸳鸯!很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双路镇安宁场村村民张放,这样形容龙河沿岸的湿地公园。

  张放的记忆中,龙河已经重新变成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河中洗澡的小孩、河边唱歌的姑娘、河岸散步的老人越来越多。

  龙河沿岸,不少村民都有和张放类似的感受。疮痍,正在愈合;一切,都在重生……

  一年来,丰都致力构建山林绿化带,筑牢坡地生态屏障,对流域内露天废弃矿山、自然灾毁地、废弃渣场及土石场实施生态复绿,完成红线范围内1.95万平方米拆迁建构筑物区域的林草补植补造。

  全县开展了5个乡镇的石漠化情况排查整治工作,明确治理点位,完成封山育林48公顷,累计植树520亩9.6万株、植被恢复595亩、新造林1300亩,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沿河区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丰都还建设了水美景观带,扮靓河岸景致,开展沿河河岸、环湖绿道防护林建设,新栽植乔木2.8万株,撒草籽面积约18.7万平方米,形成30公里绿化带、10.08公里滨河绿道,河岸绿化景观品质明显提升。

  同时,拓展动植物栖息带,提高生物多样性。将龙河国家级湿地公园高品质规划建设为城市郊野公园,推进龙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完成保家楼至鱼泉子水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野生动物生态保护、鸟类繁育、红嘴鸥保护等珍稀动植物保护工程,改造大河坝、甘坝子、鱼沱坝等地小微湿地,流域内植被、鱼类、鸟类分别达到930种、153种和124种,野生猕猴、鸳鸯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时隔20年在龙河重现。

  还民一河绿水 造就致富“幸福河”

  “河水中牛背鹭在嬉戏、捕食;河岸边绣球花竞相开放;古楼旁有参天古树下纳凉休闲。”今年9月,主城游客刘明明在打卡丰都县三建乡保家楼时,深为这里的景色折服,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样的文字,推荐亲友前来游玩。

  三建乡曾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龙河生态的改观,成为它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

  龙河(丰都段)全流域基本上被国家湿地公园和县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覆盖,沿线建有石板水、鱼剑口2座库容式水库,湖库段河道长度占河道总长度的43.7%,拥有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建乡乡长任正义说,以前的龙河,河滩荒芜,杂草丛生,加上交通不便,一家人守着几亩荒地,耕种几十年怎能不穷。近年来,龙河生态修复背景下,也给三建乡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契机。

  在丰都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三建乡完善配套设施,引进企业在绿春坝村打造了500多亩集花卉景观、特色文化、乡村民宿于一体的农旅融合花卉产业园,一下子让三建乡的乡村旅游火了起来。

  仅在今年,保家楼美丽乡村示范点便接待游客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特别是精致别样的“花涧小厨”,成为丰都市民畅游龙河的网红打卡地。这里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大多一床难求。

  这样的变化,受惠最多的是当地村民。不少在外地打工的人选择了回乡打工或者创业,留守当地的农民很多也依托景点和农家乐做起了服务业。

  三建乡的情况,在龙河(丰都段)沿岸许多乡镇都在发生。在龙河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丰都形成了城乡统筹发展、人水和谐的新格局。

  丰都以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为着力点,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齐头并进。立足龙河山区河流特征和沿河产业经济布局,对流域内露天废弃矿山、自然灾毁地、废弃渣场及土石场实施生态复绿,并在腾退区域布局建设河岸沿线经果林经济带、湿地公园和亲水设施,结合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集中力量美化靓化河段重点部位、关键区域,助力沿河群众脱贫致富,形成林果经济+市民休闲+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格局,让生态环境改革带来的红利更广泛地辐射沿河城乡居民。

  张亚飞 刘茂娇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