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转化应用 学术落地现实
重庆文理学院一教师研究成果助力汉语国际教育
“‘是这样的’有几个意思?”
“‘这么说’和‘这么说吧’到底有什么区别?”
……
重庆文理学院国际学院留学生艾力克每次向专业老师询问起日常交流中的用语时,总是有一堆问题。这也是让大多数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最苦恼的事情之一。
“学习汉语到一定时候,感觉好像懂了不少,但是在日常交流中却频频出现错误,看起来只是一两个字的问题,其实用法和意义却是天壤之别。”重庆文理学院教授王长武一直致力于汉语语法研究,尤其针对汉语常用应答语中的“疑难杂症”进行深入探讨。经过4年的语料积累和观察记录,他与同事雷璐荣副教授共同编著出版了《汉语常用应答语》一书。
图为书稿封面
“要做成别人看得懂、用得着的成果”
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博期间,王长武接触了大量外国留学生,他发现,对于母语非汉语者来说,汉语常用应答语经常使用,却很难掌握其固化的意义和用法。“当时查阅不少学术成果,发现常用应答语个案研究学术味都比较浓。这些内容对于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留学生来说,就如同天书,很难学懂”,王长武开始找自己的博导、同学、同事讨论,“晦涩难懂的学理知识如何转化成让留学生看得懂的东西呢?我们几番论证,最后决定做一本简易的辞典”。
“目前,汉语常用应答语核心语义的描述都较为笼统,相关常用应答语个案之间的差异描述得也不够细致,将之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一直存在距离”,国内知名语法学家张谊生对当时还是博士生的王长武说到,“你做这样的研究有困难,但是却很有意义,因为学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做成别人看得懂、用得着的成果”。也正是这句话成了王长武日后的学术座右铭。
“应答语辞典,奠定了汉语应答研究的新起点”
“做一本应答语辞典,哪有那么容易?”
“没有一个经费和人手都充裕的团队,谁敢动这个念头?”
研究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有了质疑之声。王长武决定开始筹资金、建团队。
经过努力,王长武先后拿到了包括教育部、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语委科研项目在内的与本选题有关的多项课题,学校还给予了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同时,同事雷璐荣老师在常用口语和互联网流行语方面有不少研究兴趣与素材积累,也从事过多年的留学生汉语教学工作。于是,一个包括博士、硕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在内的3人项目组正式成立。
近4年的时间里,项目组对100多名留学生展开访谈,研究分析了10多本辞典或专著、200多篇论文中的应答语个案,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选取了原始语料5000多条,邀请2名专家精准地验证筛选语料的科学性、专业性、代表性,并展开辞典撰写工作。
图为书稿讨论会
最终,《汉语常用应答语》一书共精选出词条2020条,归并为词条715个,近义同义词条1305个,其中,汉语口语应答语词条2003个,网络聊天应答语17个,逐一分列义项,进行释义和举例,对读音和用法特征都进行了说明。“第一次让汉语常用应答语像辞典手册一样,随时可查可用,奠定了汉语应答研究的新起点”,汉语研究专家宗守云教授对该书的出版给予高度评价。
“汉语国际教育界又多了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现在学生再问我一些口语交流中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参考《汉语常用应答语》的词条来进行解释,基本都能解决问题”,从事多年对外汉语教学的河南理工大学曹爽老师对王长武的这本书很是推崇,“基础好一点的学生,我会让他们自己去翻阅,对他们考HSK也很有帮助”。
据了解,《汉语常用应答语》自2019年5月出版之后,在国内外多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都有推广使用。北京语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部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学的老师,将该书作为教学参考书或教学辅助材料。
2019年年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口语的喻洁老师在朋友推荐下,开始使用《汉语常用应答语》作为教辅,她专门给王长武写来电子邮件,“这本书通俗易懂,而且融入了真实交际情景,对提高外国人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国际教育界又多了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文/图 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