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他们与时间赛跑,留下这些特殊的重庆记忆

2022年01月06日13:01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他们与时间赛跑,留下这些特殊的重庆记忆

  人民网重庆1月6日电 他们是上世纪20、30年代起开始从商,经历艰辛创业、抗战颠沛老工商业从业者;

  他们是在多年前不远万里回国,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重庆大地的归国华侨;

  他们中的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鲜活且动人的故事……

  1月5日下午2点30分,《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重庆母城侨界口述历史》系列丛书首发暨赠书仪式在重庆图书馆举行,这些来自“重庆母城”的归国老华侨的故事,被重新推向台前。

活动现场。渝中区政协供图

  与时间赛跑

  留下关于重庆的历史记忆

  侯汉钦《父亲舍家救国,影响我一生》一书中写到,1934年,父亲侯泽良到泰国求生计,当时祖国正处于危难之际,父亲边工作边秘密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与一批热血青年一起自发在泰国进行抗日募捐活动,不断输送财物回国,支持抗战……1939年,在泰国中华总商会的帮助下,父亲与罗道让、周介文、张锐一起回国,投入抗战,舍家救国……他们一行人回国抵达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董必武的接见,1941年4月,父亲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晓光《侨居日本学成归来,投身新中国建设》书中提到,父亲吴半农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学系,1934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学习……全家跟着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到重庆后,我们住在南岸海棠溪,当时日本飞机来轰炸,一拉警报我们就往南山半山腰的防空洞跑……1945年抗战胜利后,父亲作为中国驻盟军总部赔偿归还代表团首席代表赴日……高中毕业后,我进入千叶大学读书,当时千叶大学分“医、工、文、理”四科,后来我选择了工学院的机械专业。为什么?因为新中国成立了,我觉得与机械有关的专业,国家刚好用得着……

  翻开《重庆母城侨界口述历史》,这些来自老一辈华侨口中的历史故事,鲜活而真实。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凡成就,包含了年迈的老归国华侨及家属的无私奉献。记录这段历史很不容易”。提及创作过程,作为系列丛书主编的戴伶深有感慨:“口述历史,就是在与时间赛跑,留下行将消失的记忆。”

活动现场。渝中区政协供图

  戴伶回忆,当时所能联系到的在渝生活、工作过的老归国华侨仅有二十余人,他们本人或知情亲属大多年事已高。采编工作进行时,时常让戴伶感到大脑受到“冲击”的,还是时间的“催促”:“很多老人都已经80多岁乃至90多岁了,如果不去记录,可能那些人,那些事就会悄然沉落在时间沧海中,从此再无迹可寻。”

  戴伶遗憾地介绍,自己曾在2017年至2018年间参与编辑《工商渝中》文史资料,在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受访的原工商业者及其遗孀或子女,就有一半相继离世,“有时看到文字,就会想起他们的样子。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

  “2021年,《重庆母城老侨口述历史》编撰完成,书籍以这一群体作为主角,讲述这群渝中老归国华侨的曾经过往。”戴伶表示,希望多年以后,后人翻阅时代的书页时,透过这些记录,还能真实了解到当时的故事,透过故事品读到那些跌宕起伏的人生。

  《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

  感受重庆历史文脉的厚重

  “在与重庆知名建筑师刘建业的交流中,他讲述起想为重庆建筑以及建筑师做一个展览和一本书的梦想。带着感动、好奇、感慨和渴望,我们开始对母城渝中特色建筑的触摸,于是,就有了《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的出版。”

  戴伶介绍,《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共分三辑,包括《经典越千年——重庆地标的诉说》《名城有遗韵——重庆建筑的迭代》《渝州泛流辉——重庆城市的未来》。“为了编撰图书,我们曾去拍摄800多年前南宋重庆府衙署遗址的墙砖,记录下雕刻在解放碑内墙上的长城箭垛纹饰,爬过人民大礼堂的圆弧穹顶,在迷宫一样的白象居住宅楼内迷路,努力寻找消失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等。”

  “在编撰过程中,让我们感动的是,众多的设计师、建筑师、史学家、文艺家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手稿、图纸和史料,毫无保留地给予我们热情帮助和鼎力指导。”戴伶介绍,工程师陈荣华、史学家周勇、设计师张从正、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专业院院长景泉等都曾为本书作出专业指导,“作为编者,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呈现这些讲述,将建筑本体的生命和温度跃然于图片、手稿之上。”

活动现场。渝中区政协供图

  “渝中系列”文史资料

  已编撰出版13辑

  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至今,渝中区政协已公开出版了《母城渝中》《商贸渝中》《街巷渝中》《抗战渝中》《文化渝中》《工商渝中》《重庆古城渝中》《重庆老商号——宝元通口述历史》《重庆母城建筑口述丛书》《重庆母城侨界口述历史》等共13辑文史资料,让重庆母城的城市文化更加有深度。

  “我们将采访过程录像,用形象和声音让记忆更加丰满,让口述历史更有价值。”戴伶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关注母城文化,编撰出版一系列文史资料,“希望能够收录更多的历史记忆,以平凡见不凡,让重庆母城的人文情怀再暖几度。”(胡虹、姚於)

(责编:黄凌、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