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推荐

以榜样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第二届“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评选活动综述

2022年07月17日08:16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7月15日,“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十大示范案例”评选活动完成终审,即日起向社会公示。

今年3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农业农村委、市乡村振兴局指导,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重庆日报承办的“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十大示范案例”评选活动启动。活动通过遴选、宣传典型,为重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7月15日,在经过2个多月的征集报名、走访调研、专家评审后,十大年度人物和十大示范案例完成终审并公示。

这些心系乡村、成绩突出的人物与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案例,在我市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中凝聚力量,形成带动。

典型引领

评选活动引起广泛关注

“榜样是标杆,是模范,是鼓舞斗志的旗帜。”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典型榜样是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发掘、塑造典型,可以起到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

评选活动于今年3月22日启动后,就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两个多月的报名征集,活动组委会共收到261份参评资料,赢得了3000多万人次的点赞和留言。经过初选,从今年3月23日起,重庆日报客户端对参加“第二届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评选活动的129个候选人物、132个候选案例进行了展示。

与此同时,重庆日报派出记者深入区县对参评对象进行了走访、调研、核实情况,并通过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刊发深度报道100余篇,扩大了活动影响力。同时,重庆日报客户端开设了“寻找巴渝乡村振兴榜样——第二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十大示范案例”活动专栏,每天推出典型事迹;视频号、抖音号、今日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了众多预热海报、快闪短视频。

此外,评选活动还收到了首届重庆乡村振兴十大年度人物获奖代表的祝福和点赞,得到我市“三农”领域的干部、学者、龙头企业负责人等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层层遴选

一批新典型脱颖而出

榜样是展现时代精神风貌的窗口,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是把握时代脉搏的坐标。

如何在261个典型人物和案例中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的榜样,组委会通过初审选出了16位候选人物和15个候选案例。7月15日,又通过评审委员会终审出了十大年度人物和十大示范案例。

记者梳理发现,十大年度人物可分为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帮扶干部、专家学者等,他们或带动一方百姓增收致富,或扎根基层躬身实践,或为乡村治理建言献策。

为破解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重庆田中秧农产品股份合作社理事长蒋丽英,通过开展水稻全程社会化服务,带动上万农户增收致富。

大足区农业农村委高级兽医师、重庆腾达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德利通过推动大足黑山羊保种和产业发展,使大足黑山羊养殖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路。

十大示范案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新路、开新局。

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通过引进发展“缙泉烧”“镜蓝染”“伴山漆艺术中心”等20多家文创企业,走出了一条发展文创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

南川区鸣玉镇“稻香渔歌”田园综合体,以鱼稻共生综合种养业为基础,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旅游线路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修复、村庄绿化美化,打造集“产业+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项目。

此外,中一种业公司,以高含油量油菜制种产业为支撑,在垫江县沙坪镇及其周边的十余个村大力发展油菜制种产业,形成万亩油菜制种产业基地,带动了2000多户农民参与油菜制种,提高了农户的收益。

舆论引导

为乡村振兴凝聚磅礴力量

“此次评选活动举办恰逢其时,为深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造了良好氛围,凝聚了磅礴力量。”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对评选活动给予了肯定。他表示,评选出来的典型案例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先进经验值得推广。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潘家恩认为,用典型报道来推动“三农”工作是党报的优良传统,这次评选活动体现了党报的责任担当,为重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很好的典型样本,值得学习借鉴。同时,他也祝福评选活动越办越好,成为重庆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张响亮名片。

评审委员会成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改革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丁忠兵说,重庆作为一个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城市,发展山地农业、推动农旅文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所在、前景所在,此次评选出的榜样为全市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路径作出了积极贡献。

评审委员会成员、綦江区东溪镇党委书记陈波表示,年度人物和示范案例在“五大振兴”上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很强的示范性。同时,他也建议今后评选活动能展现更多维度,凝聚更多力量。讲好年度人物和典型案例的故事,增强活动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 赵伟平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