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铜梁:推进品牌建设 打造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

2022年08月05日18:57 |
小字号

莲藕丰收。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莲藕丰收。铜梁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重庆市铜梁区坚持把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重要措施来抓,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铜梁区成功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全区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69个,市级以上评选和认定的特色农业品牌个数累计65个,位居全市前列。

稳定三大保供产业 培育壮大六大特色产业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障品牌农业工作推进,铜梁区强化了组织保障、制度建设和政策扶持,狠抓农业产业,夯实发展基础,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编制了《铜梁区十四五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完善“3+6”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稳定粮油、生猪、蔬菜三大保供产业,落实了“米袋子”责任,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常年分别稳定在82.5万亩、10万亩以上,产量分别稳定在35万吨、1.5万吨以上。

落实“菜篮子”责任,建成20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5个万亩蔬菜基地片、全市最大工厂化芽苗菜基地,全区蔬菜播种面积36.11万亩,产量77.32万吨。

建成全市首家7层楼智能化养猪工厂,生猪出栏47.1万头。

近年来,铜梁区培育壮大了莲藕、优质水果、肉鸡肉兔、生态水产、花卉苗木、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2021年,全区种植莲藕2.8万亩,产量4.2万吨;出栏家禽1809万羽、肉兔156万只;发展专业化水产养殖6万亩,水产品产量位于全市第五;发展蜜柚、梨、柑橘、李子等特色水果11.51万亩,产量10.93万吨;发展中药材、花椒茶叶等其他经济作物4.6万亩。

健全经营体系 壮大品牌主体

近段时间,正是火龙果成熟的时节,在铜梁区庆隆镇同康村,这里有着全区面积最大的红心火龙果基地,也是铜梁区认定的多个“家庭农场”之一,种植的大约60亩火龙果,能够为业主带来100多万元的年产值。

54 岁的郑伯有是同康村人,种植火龙果已有13年,这小小的红果子不仅给他带来收益,还给当地村民创造了就业岗位,成为了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他的火龙果基地还获得了家庭农场补助3.5万元,对于下一步发展壮大火龙果产业,郑伯有充满了信心。

在铜梁,像郑伯有这样获得扶持的“农场主”还不少。据了解,铜梁区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具体举措包括实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培育计划,持续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等,通过这些政策帮扶手段,逐步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新动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培育区级龙头企业146家、市级龙头企业3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26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27家),认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1007个。

2021年,全区各级财政还不断加大投入,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村集体项目68个。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集体经济项目500余个,带动3.3万户群众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全区村社集体经济经营收入8080余万元。

铜梁区还围绕“基层组织搭台、工商资本进村、市场需求定产、公司治理赋能、集体村民共富”工作思路,在少云镇、围龙镇、侣俸镇开展了“巴岳农庄”建设试点,进一步创新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模式,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特色农业品牌培育 提高农业效益

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抓好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

铜梁区强化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扎实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风险监测,试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强化产地和流通领域监督抽检和快检,每年开展食用农产品风险检测(监督抽查)达2400批次以上,快检19000个以上,合格率保持在97.4%以上,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试行率达100%。

在强化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培育方面,铜梁区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文化旅游、气象等部门共同发力,各类品牌建设有序推进,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截至目前,全区各系统评选和认定的有效期内的农业品牌个数累计达65个,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69个。

另外,铜梁区还将解决品牌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之一,积极推动品牌电商发展,以入选“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首批试点区为契机,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区、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为277个涉农村(社区)建立“益农信息社”“爱在龙乡”线上线下店铺,2021年全区农产品电商销售总额达4.6亿元。

铜梁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铜梁区将围绕三大保供产业和六大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健全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业品牌建设,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谢凤、曾祚)

(责编:陈易、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