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業高峰論壇舉行
提升系統數字化能力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智慧農業如何助力鄉村振興?8月23日,2021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智慧農業高峰論壇舉行,來自國家部委、行業專家學者、知名企業代表約200人出席。大家圍繞“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展示智慧農業前沿技術、分享智慧農業成功經驗、探討智慧農業發展方向、共商智慧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新途徑。
要從點的突破轉變為系統能力的提升
“加快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我們很好完成了‘十三五’農業農村信息化設定的目標任務。”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司長唐珂在主題演講中表示,當前,我國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發展還存在很多挑戰,包括農業農村發展基礎仍然薄弱、城鄉數字鴻溝依然存在、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化組織化水平不高、數字農業技術應用能力偏低等。“在新的歷史征程上,各地要加快從點的突破轉變為系統能力的提升,不斷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活力。”
唐珂說,重點要在四方面發力:一是充實完善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村權屬等基礎數據庫,形成完整的農業農村基礎數據資源體系。積極探索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打造內容豐富,模式多樣,載體多元的信息服務產品。
二是大力發展數字生產力,建設一批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加快推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各個領域深度融合應用。
三是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緊緊圍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加強鄉村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緊密結合農村特色產業、特色手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大力發展農村互聯網新業態、新模式,持續開展農民手機應用技能培訓,提升農民數字技能。
四是圍繞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加大數字農業創新力度,重點研發農業傳感器,農業圖像識別,農業人工智能,智能農機裝備等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建立和完善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培育產業鏈條完整、產業集群度高的農業農村信息化產業。
以無人農場引領智慧農業發展
“智慧農業是現代農業的標志,推動智慧農業發展是我國未來20年到30年的一個重要任務。”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道亮說,從世界上發達國家來看,農業勞動力從業人員數量會持續下降,所以如何實現機器換人,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而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已經為機器換人創造了條件。未來,實現農場的無人化作業,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無人農場的核心就是讓機器自主作業,跟它相關的技術大致分為四大類。”李道亮介紹,第一類為物聯網,機器實現無人化作業,首先要感知環境,即要感知作業對象,也要對它本身的狀態有一個感知,所以傳感器是重點關注的一項關鍵技術。第二類是大數據,主要目的是要實現控制作業決策的精准化。第三類是人工智能,核心理念就是要機器模擬人的思想。第四類是智慧決策,所有的虛擬作業都是要靠指令執行,而下達指令就要靠人工智能的智慧揮決策。
“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突破無人農場建設的關鍵技術。”李道亮說,在各地實驗示范中,要加大對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核心技術的研究。同時,政府要出台相應的支持政策,探索新的無人農場運行機制,還要鼓勵規模化、數字化的領先企業盡快進入這一行業。此外,政府、高校、企業要共同打造無人農場生態圈,為現代農業發展探出一條路子。
用系統解決方案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人才、資源、戰略的有效統一,真正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強化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中冶賽迪董事長肖學文表示,我國鄉村振興取得重大進展,但仍面臨規劃不落地、建設資金缺乏、運營能力不足等痛點,單靠傳統的規劃、投資、建設等模式不能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而破局之舉,就是要有鄉村振興的系統解決方案。
在重慶,中冶賽迪結合重慶鄉村的產業、資源、地域等特征,提出了適宜重慶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四大驅動模型“文旅融合型”“近郊休閑型”“綠色生態型”“民族文化型”,並在重慶33個區縣200余個項目中有效運用。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肖學文表示,中冶賽迪將繼續發揮信息化、大數據和系統解決方案的優勢,用系統解決方案賦能鄉村振興。(記者 王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