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游玩重慶?聽聽博士的這首歌
詞曲作者劉川郁被稱“中國地理民謠音樂人”,為近100個城市和地區寫過歌

劉川郁
外地朋友來重慶旅游,想知道該怎麼玩,隻需要聽一首歌就夠。近日,重慶一位音樂發燒友創作出的一首“神曲”在網上受到熱捧。歌名很直白,就叫《去重慶旅游指南》,唱的就是實實在在的重慶游玩攻略,將眾多好玩的景點一網打盡。
詞曲作者劉川郁,是個地道的重慶崽兒,一位傳媒學博士。他有個頭銜“中國地理民謠音樂人”,曾為中國近100個城市和地區寫過歌,寫得最多的還是家鄉重慶。
他希望將重慶的美“唱”出來。
將重慶旅游攻略寫進歌裡
劉川郁發現,很多來重慶旅游的外地朋友都喜歡問:重慶哪裡最好玩?有什麼好吃的?他此前干了10年的媒體記者,需要到處跑,后來創業也會去各個地方,對家鄉每個角落都很熟悉。
他突然想到,自己喜歡音樂創作,干脆寫一首歌來告訴大家,重慶哪些地方值得游玩。
經過細細梳理,劉川郁將自己和朋友們心目中重慶最值得玩的地方羅列出來,寫成詞,譜上曲:“吃,洪崖洞的火鍋和路邊攤小面﹔看,一棵樹去俯瞰山城 燈火璀璨﹔行,坐索道過江 坐輕軌飛雲端﹔玩,九街點一杯酒 品人生悠閑……”“山,縉雲山住民宿南山上游黃山﹔水,朝天門坐游船去巴南泡溫泉﹔橋,十座八座大橋 還彎彎又環環﹔路,下半城十八梯 去爬坡上坎……”
在歌中,他提到了磁器口、輕軌、李子壩、三峽博物館、解放碑、洪崖洞、九街、溫泉、縉雲山、南山、一棵樹、交通茶館等重慶主城區“必游”景點,還寫了大足石刻、長江三峽、仙女山、阿依河、桃花源等周邊景區。
他找了重慶音樂圈資深專業人士,歌手胡海艦、音樂制作人胡海濤、和聲楊茜等,共同制作了這首歌。
網友評論說,這首歌曲聽完后,就像看完一篇重慶旅游“說明書”,把“必游”打卡地和吃喝玩樂的“攻略”都寫清楚了,可以根據歌詞所寫按圖索驥,找到自己想去的目的地。
通過聽歌更了解重慶
除了寫歌介紹游玩攻略,此前劉川郁還寫過《去重慶必備方言》,將常用的重慶方言羅列了出來。在俏皮的演唱中,教外地游客學說有意思的重慶方言。比如,表示同意叫“要得”﹔大驚小怪叫“驚爪爪”﹔看美女叫“打望”﹔從這裡到那裡,叫“殺過去”……2019年國慶節期間,歌曲發表后,7天點擊量超過1000萬次,在“全民K歌”APP裡有2.7萬人翻唱。
他還寫過一首《去重慶吃火鍋指南》,教外地朋友到哪裡去找正宗的火鍋,並介紹了火鍋的特點,譬如大塊大塊的毛肚、干油碟、大鐵鍋等,還列舉了多家火鍋店供大家參考。這首歌不僅在網上人氣很高,國家廣電總局還將其作為疫情后鼓勵消費的歌曲,號召全國近百家視頻網站轉發。
劉川郁說,《去重慶旅游指南》和之前寫的兩首歌都可以歸為“指南類歌曲”,更像是“說明文”一樣的民謠,他希望這些“指南”能為重慶的文旅發展添磚加瓦。
每個地方都該有一首“專屬歌曲”
作為傳媒學博士、重慶市流行音樂協會副主席,劉川郁認為,音樂營銷有特別的優勢,“音樂與人的對話是直接的,不分文化程度和場所,不分語言和民族,好的音樂可以越過各種障礙,直指人心。”
他說,當歌曲響起的時候,所有人都可能“懂了”——因為歌曲就是碎片化的時間在發揮傳播功能。其通俗的詞和朗朗上口的曲讓每個人潛移默化地接收,還可以親身參與、吟唱。
近年來,劉川郁在全國各地行走,每到一個地方,都會試著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寫進歌裡。6年間已寫了近100個城市和地區的歌。
他說,運用好的音樂進行城市營銷,可謂是“一本萬利”。比如,廈門的《鼓浪嶼之波》、敦煌的《月牙泉》、九寨溝的《神奇的九寨》、成都的《成都》,這些都是經典案例,“這些歌每天都在幫這些城市源源不斷地引客。”
最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重視歌曲的對於城市營銷的影響。劉川郁希望,每個城市都能有一首專屬的,能廣為傳唱的動聽歌曲,塑造出城市千姿百態的個性。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紀文伶
《去重慶旅游指南》
劉川郁
你想知道去重慶怎麼玩
先聽聽這首去重慶旅游指南
不管坐飛機還是高鐵來的
一律先到磁器口轉一轉
對頭、對頭(重慶話念白)
麻花買了要吃毛血旺和豆花飯
再去李子壩看那輕軌大樓穿
三峽博物館秒懂重慶歷史
去解放碑下打望美女萬千
安逸、安逸(重慶話念白)
吃,洪崖洞的火鍋和路邊攤小面
看,一棵樹去俯瞰山城 燈火璀璨
行,坐索道過江 坐輕軌飛雲端
玩,九街點一杯酒 品人生悠閑
2
黃桷坪涂鴉街坐坐交通茶館
想吃辣子雞你得去那歌樂山
不管你來自東西南北中
耿直的重慶人和你打成一片
要得、要得(重慶話念白)
如果你在重慶 還有更多時間
各個區縣都值得慢慢看一看
大足石刻看完 順江而下是三峽
仙女山、阿依河過去是那桃花源
可以,可以(重慶話念白)
山,縉雲山住民宿南山上游黃山
水,朝天門坐游船去巴南泡溫泉
橋,十座八座大橋 還彎彎又環環
路,下半城十八梯 去爬坡上坎
吃,洪崖洞的火鍋和路邊攤小面
看,一棵樹去俯瞰山城燈火璀璨
行,坐索道過江 坐輕軌飛雲端
玩,九街點一杯酒 品人生悠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