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軌道交通集團單軌道岔高級技師張杰——
看聽結合 精准維修
【絕活看點】
張杰,專注單軌道岔的檢修維護和技術創新工作18年,牽頭編制了國內較早關於單軌道岔的維護手冊等技術書籍資料,先后主持單軌道岔技改創新項目近30項,節約成本超2000萬元,獲7項實用新型專利。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2日 06 版)
嗒、嗒、嗒……深夜1點,重慶軌道交通三號線道岔梁上,機械養護作業的聲音此起彼伏。
單軌道岔,是引導軌道交通列車由一條線路轉向另一條線路的設備。列車隻需要通過道岔換道,就能行駛到另外一條軌道上,實現車頭變車尾,車尾變車頭。
2005年,重慶建成國內首條跨座式單軌交通線路。2004年進入重慶軌道集團線路設施部的張杰(見圖,資料照片),成為國內首批道岔工。如今主要負責單軌道岔的檢修維護和技術創新工作。
隨著最后一班列車進入車場,張杰和他的工友們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單軌道岔檢修工作。
道岔檢修工作隻能在運營結束、軌行區斷電以后才能進行。這意味著每項作業時間必須精確到幾點幾分。
驗電接地,切斷道岔驅動電源,拆卸防塵罩......每完成一項作業項目,張杰就在工單對應位置打上標記。“因為我們的維修時間通常是在凌晨1點到4點,隻有3個小時。”
因為道岔是“無替換設備”,出現任何問題都會直接導致列車停運,影響整段線路運營。因此,道岔工每日都要對道岔進行“體檢”,保障運營安全。
一個20斤重的工具包、一本筆記本和一支筆,這就是張杰的工作裝備。日常維修時,張杰都會記錄下工作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並寫下自己的總結。這些年下來,張杰和他的團隊已經記錄了大量的資料數據,為道岔的國產化提升,提供了詳實依據。
自2004年參加工作至今18年,他對道岔的上千個標准數據了如指掌。一線維修人員往往對新設備不了解,張杰根據標准與自己多年的經驗,牽頭編制了國內較早關於單軌道岔的維護手冊等技術書籍資料。
在張杰看來,有些變化適合用耳聽。隻見他用隨身攜帶的點檢錘,敲打了一下軌道梁之間的接縫板,聽見一聲清脆的回響。“聲音清脆就表示軌道梁間結合緊密,如果回聲低沉,這可能說明軌道梁之間的螺絲有了空隙或者鬆動,就需要檢查確認問題所在。”
“聽”完是“看”。隻見張杰打開探照燈,保持著半蹲的姿勢,屏住呼吸,以便找到最佳狀態。僅靠目測,便得出結論,“兩個接縫板之間的高差沒有超過2毫米,符合標准。”同行工友用游標卡尺一番測量后,果然沒問題!
趕在早上4點前,張杰和工友們在首班列車出站前處理完畢所有事項。當城市在薄霧中露出微光,張杰和工友們才離開工作現場。
2012年,以張杰本人名字命名的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透過工作室的窗戶,能看到不時穿梭而過的軌道交通3號線列車。
每組單軌道岔造價高達500萬元—1500萬元。如何延長單軌道岔的使用壽命,成為張杰近年來關注的重點問題。2012年,通過觀察、測試,張杰團隊發現道岔推杆故障是由於剎車墊片磨損而導致的。通過反復測量尺寸、調試位置,張杰團隊設計的新墊片延長了單軌道岔的使用壽命,節約了大量資金。
軌道列車在運行時,道岔運行狀態、故障時間、點位等參數指標暗藏的隱患,工作人員用肉眼難以發現。2021年,通過成百上千次試驗調整,張杰和工作室團隊成功研發出單軌道岔過程控制監控裝置。
10年時間,張杰帶領團隊鼓足干勁學技術,“以前沒有廠家資料,沒有解決規程,我們常常聚在一起,對一些鎖定裝置進行改造,每個設備都要進行大量的試驗。”
如今,張杰技能大師工作室每年實施3—5個項目,包括研發、技改以及設備出現臨時突發情況的調試和改造。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科技創新和設備改造升級近30項,擁有國家新型實用專利7項,獲得國家級、市級榮譽10余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 重慶啟動關愛環衛工人專題活動 市民可線上獻愛心
- 人民網重慶3月21日電 (劉政寧、姚於)日前,由重慶市城市管理局、市人社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婦聯、市慈善總會聯合主辦的“城市因你而美,關愛城市美容師”關愛環衛工人專題活動啟動,活動將通過一系列措施引導全社會尊重、理解、支持和關心關愛環衛工人。 “環衛工人們用辛勤的汗水和勤勞的雙手營造了干淨整潔的城市環境。…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