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原創

重慶梁平:筑夢田間的“新農人”

胡虹
2022年03月31日10:04 | 來源:人民網-重慶頻道
小字號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春耕秋收,四季韶華。

  三月春光好,暖濕亞熱帶季風吹過,屬渝東平行嶺谷區的重慶市梁平區開始在田地裡“書寫文章”。3月28日上午,仁賢街道仁賢村四組田壟間,梁平區委書記錢建超正在這裡進行第二次專題調研春耕生產,和休息的農民算賬聊收成。

  “大豆玉米復合種植,能帶來多少收益?”錢建超問道。

  “初步預算,能提高50%。”種植戶們指著田裡的播種機說:“機械化,讓我們種地更有干勁。”

大豆-玉米分控施肥播種機。余林駿攝

  “高標准農田建設要推進,宜機化要深入,還要做好農業‘接二連三’,農產品提質增效,提高附加值,讓大伙增收看得見。”錢建超掰著指頭數人頭,“我看現在的年輕人多了,咱梁平的農業發展,儲備力量在增加。”

  “新思路,新方向。”接話的是蘭顯發,負責梁平區的農機推廣工作,“村裡回了年輕人,故事多得說不完。”

  田野出新章,起承轉合從他們開始。

  “老技術”與“小技術”交鋒:咱用收益說話

  從事農業種植已經41年的蘭顯發是個實誠人,當地的農民都認可。看到他來了,羅先華跳下拖拉機,擋住了蘭顯發的去路。

  “蘭老師,這是我第一次搞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快來幫我把把關。”羅先華從2009年開始從事農業種植工作,13年的磨練,讓他在農機社會化服務方面,駕輕就熟。

  就這樣,“老技術”和“小技術”蹲在田埂上,一言一語聊了起來。

  “您說這高標准農田,有啥好?”羅先華坦言自己耕地、播種十幾年,最近幾年,反倒不會種了。

梁平區十萬畝級高標准農田示范區。余林駿攝

  “就我個人的理解,高標准農田的打造,就是在‘可持續’三個字上下文章。”梁平區的耕地數據,蘭顯發張口就來,“咱們梁平區,現在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近66萬畝,其中集中連片30萬畝,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92%,但如果加上旱地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就隻有65.7%。”

  蘭顯發掰著手指頭開始算賬,高標准農田的打造,不是一陣風,更不是撒“面面藥”,而是一套系統的更新機制,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向土地要收成。“現在小羅一年的作業面積是5000畝左右,高標准農田建設實現后,土地連成片,大機械直接開進田,少說作業面積要增加一倍,收入也會從現在的十幾萬,變成幾十萬。”

  聽了這一番話,羅先華眉開眼笑,“在咱梁平區當農民,有奔頭。”

  不做“橋梁”當“地基” 深入參與鄉村振興

  聽到羅先華這邊笑聲一片,馬路對面的陳川從旋耕拖拉機上跳下來,薅一把青草,擦淨手上的泥點,轉身走過來加入了討論。

  陳川的故事,還得從他身后的拖拉機說起。

  近年來,梁平區建立農機購置(報廢更新)補貼農業農村、商務、財政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落實“機具購置-補貼公示-購機核實-補貼審核”工作要求,全區年均補貼農機具4500余台套,兌付農機購置補貼資金600余萬元,借著東風,陳川好好地置辦了一套“裝備”。

  看著他駕駛農機,在田裡飛馳的樣子,很難想到,3年前,陳川只是名從事蔬菜、糧油生意的商人。

梁平區安勝鎮龍印村,水田在朝陽的映射下美不勝收。熊偉攝

  陳川回憶,經商就是打通渠道,做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橋梁,“很輕省,日子過得也安穩。”安穩讓陳川有了更深遠的思考:“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深入參與到鄉村振興中來。”

  “因此,我想換個賽道,不做‘橋梁’,當‘地基’。”陳川說,依托梁平區推行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他准備將‘宜機化’進行到底。

  “我們梁平區連續3年開展水稻無人直播、插秧機改裝直播和大缽體毯狀苗機插示范,提高水稻播種薄弱環節機械化水平,以糧油產業為主導,大力建設農業現代示范區,示范區內水稻機耕100%。”梁平區的農業發展,讓陳川看到了未來,“我去年的毛利潤在90萬元左右,隨著機械化的提升,今后還能達到200萬元。”

  “打工人”的新天地 夫妻檔種出品質糧

  7年前,唐文平是一名講師,趙興玲經營著一家火鍋店,家安在了溫州。人生步入新階段,回鄉陪伴老人的想法逐漸濃重,於是兩人舍棄打拼出的“小天地”。

  “別人能種地,為啥我不能?”趙興玲是個爽快人,“你從小連鋤頭都沒碰過。”唐文平嘴上打趣,心裡卻佩服妻子,“換一種活法。”

  2015年,兩口子接管500多畝地,聽說紫米能賺錢,便一頭扎在田裡。就在這時,梁平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羅紹岳找上門建議:“紫米的銷路不穩,趕緊撤出來。”

  羅紹岳從事農業幾十年,判斷沒錯。雖然及時止損,仍讓夫妻倆虧了不少。月上樹梢,兩口子坐在院子裡,從頭復盤。

  唐文平決定再次回歸講師職業,“欠下的賬,得還。”趙興玲不服輸,“別人能種成功,為啥我不行?我偏要種,還要種得好。”於是,在羅紹岳等專業人士的幫助下,趙興玲開始種植水稻、油菜。

趙興玲察看水稻秧苗長勢。余林駿攝

  慢慢地,兩口子還了賬,還擴大了種植面積,趙興玲手握800畝良田,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此前,她在梁平區農業農村委推送的“服務周報”上看到,梁平正在圍繞糧油產業,打造“萬石耕春 豐味梁平”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創建綠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重慶名牌農產品,“我也要搞,農產品提質,才有競爭力。”

  在梁平區農業農村委的幫助下,趙興玲申請無公害認証,申請綠色農產品認証,申請品牌“娘佳”,諧音:良佳,取良田出佳品之意。

  一晃7年過去,趙興玲赤腳蹲在田裡查看秧苗的長勢,“你看今年的苗子,長得多好。但最近種植水稻,遇到點波折,農肥漲了1000多元。”

  “咱就單純地負責種植、銷路,中間的環節,找社會化服務。”

  聽了唐文平的想法,趙興玲又念叨:“區農業農村委給咱牽線,和四川達州簽了訂單,按照訂單種,和梁平區儲備糧有限公司的模式一樣。”

  “這是好事啊,區裡面都說了,農業要‘接二連三’,咱這個訂單農業不愁銷路,用品質換效益,就是‘接二連三’的體現。”唐文平暢想,未來,一萬畝良田都要打上“娘佳”的標簽。

  眼下,春耕正當時,梁平新農人的故事,已經謀篇布局,等待豐收來做結尾。

(責編:劉政寧、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