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大叔收藏的电话
温大叔现在的手机
在65岁的温启俊家中,收藏了十余部座机,从最初的号盘电话机到带语音播报的电话机,应有尽有。在这些电话机背后,承载了一个家庭通讯进化史的记忆,也是我们一步步走向小康生活的重要见证。
上世纪60年代初
小卖铺装了部电话
温启俊家住南岸区四小区,是一名退休中学老师。在他的家里,有一块区域摆放着他的宝贝:十几部座机。有老式的旋转号盘电话机,也有新式的带语音播报功能的电话机。温启俊说,这些电话机,有的是他家里用过的,也有他从古董店或旧货市场淘来的。
温启俊收藏电话座机的爱好,缘于他小时候,对电话座机产生的神秘感。上世纪60年代初,温启俊家住渝中区蔡家石堡,他第一次见到电话机,是在街边的小卖铺(当时称为油腊铺),那里装了一部黑色的旋转号盘电话机。电话机上方,挂着一个椭圆形的牌子:传呼电话,能找人来讲话。
温启俊说,那部电话机成了他童年记忆里最神奇的物件,“那时候基本很少人用到电话,通话的基本都是因为工作或者是外地亲戚有急事联系。当有电话来了,老板会亲自跑到屋头来‘传呼’你,然后立刻跑步过去接电话,接完了电话要付给老板5分钱。”
上世纪90年代初
花4000元家装电话
温启俊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参加工作并已结婚,搬家到了江北城芳邻巷。那时候他经常出差,为了方便与家里通话,就下定决心安装电话,“那时的安装费特别高,要4000多元,家里装个电话,就相当于有了一个超级奢侈品,毕竟那时候工资才百八十块钱。”
温启俊还记得,家里座机安好后,全家都很开心,还专门摆了一桌酒,请了几个要好的邻里一起庆祝。还承诺,以后邻里们的远方亲戚可以打电话到这里来联系。
“那时电话通话费比较贵,不可能煲电话粥,打电话前还要列个提纲,尽快说完就挂了。”温启俊说道。
21世纪00年代初
电话成了家庭标配
温启俊说,随着时代发展,到了2000年左右,座机就从一件奢侈品逐渐变成家庭标配的必备品,安装费变得很便宜,通讯资费也在一点点降低。
温启俊说,又过了几年,有的家庭还另装了一两部分机,在客厅、卧室、书房都可以接电话。后来,又有了无线手持电话机,可以拿着话筒在屋里一边转悠一边通话。此外,电话座机的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带来电显示、电话回拨、语音拨号等等。
到了这几年,手机功能越发强大,座机变得有些“鸡肋”。2018年,温启俊家拆掉了座机。如今,温启俊用的电话,是儿子买的苹果手机,“除了可以随时随地打接电话,每天还可以看微信、上网、刷抖音、拍照,真的太方便了。”
“每次看到我收藏的这些座机,我就特别感慨科技进步的速度,通讯领域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便捷,也是我们一步步走向小康生活的重要见证。”采访最后,温启俊如是说道。
延展 市民的座机记忆
阳先生(50岁 男 司机):我们家是2005年安的座机。没有座机的时候,我们要去街上才能打电话,有时候来来回回耽搁很多时间,很不方便。
杨女士(48岁 女 饭店老板):我记得我们家有座机大概是2006、2007年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常常在外面打工,担心家里面的老人小孩,有个座机会方便很多。那时候安个座机还是很宝贝的,还专门做了一个木盒子来装,怕灰落上去。
周女士(32岁 女 文员):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有两部座机,还带防窃听功能。别看是一条线上的,但这部电话接听的时候,另外一部电话就只能听到“嘟嘟嘟”的电流声。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王薇 实习生 向甜甜 受访者供图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