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老街蝶变,期待十八梯新风景。
老重庆城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十八梯则是上半城与下半城的纽带。长长弯弯陡陡的石板路,低矮的砖瓦房,窄窄的小巷,这条连接上下半城的老街,喧哗翻腾着市井百态,承载着无数老重庆人的记忆。在城市发展的潮流中,十八梯改造也在推进,预计明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就将与市民见面。一个崭新的十八梯,正揭开面纱。
台阶蜿蜒、绿树掩映、吊脚楼式的建筑错落有致分布两侧……从渝中区较场口转盘附近进入十八梯,初具规模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样板示范首开区映入眼帘。老石梯藏在木质隔离板下加以保护,待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明年开街之时,将与大家见面。
老街上,人流熙熙攘攘,木工、裁缝、剃头匠,还有掏耳朵的、修脚的,忙着各自生意;卖货郎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棒棒”扛着货物爬坡上坎,还有热闹茶馆里,一碗盖碗茶,摆起龙门阵……旧时光里的十八梯,街巷烟火气息里的市井生活,融入首开区里的壁画彩绘中。
吊脚楼、青瓦、红砖、竹编墙……修缮后的十八梯,在传统风貌区建设中,尽可能提取原有的建筑符号,以展现十八梯建筑群的风貌特色。驻足环顾,仿佛与岁月交织。
被保留下来的还有老街上的黄桷树。十八梯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修缮过程中,他们尽可能保持原有黄桷树的生长位置,部分因施工暂时移动的黄桷树,后面也将移栽回来。黄桷树遒劲的枝干向上尽情舒展,把记忆拉回从前。
首开区只是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建设的一个缩影。该负责人介绍,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分为ABCDE区,其中ABC区为核心区,包含样板示范首开区,DE区为协调区。目前ABC区建筑的主体已封顶,外立面也已完工,正在进行外部管网建设,DE区建筑主体结构完成80%。十八梯传统风貌区预计明年完工,对外开放。
登高望去,一片传统风貌建筑群已经成形。在AB区,今后将以巴渝传统民俗文化、巴渝市井文化、历史建筑文化为基调,打造集文化休闲、人文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开放式文化体验街区。C区为国潮文创体验,展现国潮时尚文化及魅力。D区为国际交流中心,E区为生活方式中心。
熟悉的七街六巷也将延续,并以其历史文化背景为基础,打造十八个供游客参观游览的景点,包括花街鸟语、黄葛挂月、较场揽胜、轿铺风云、山城记忆馆、大巷听更、巴渝人家等。如在轿铺巷,就将山城”滑竿”这种特有的代步工具发展史进行文化提炼和二次艺术创作,利用轿铺巷两侧墙体进行艺术化展示,同时引入滑竿体验。
关于十八梯的记忆和故事你还记得多少?在山城记忆馆里,不仅陈列有许多十八梯改造前珍贵的影像,还有不少老物件。一盒火柴、一块怀表都会让你穿越记忆。在沉浸式3D投影、大屏拼接、梦幻星空等技术下,结合实景3D模型,老十八梯景象也一一呈现,为你讲述原街巷故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当错落有致的吊脚楼,配上璀璨灯火,夜色下的十八梯,会是你下一个打卡点吗?
明年,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就将揭开面纱。踏上熟悉的石阶,穿行七街六巷,打望吊脚楼、川东传统民居……老山城记忆,十八梯新颜,等你!
华龙网记者 刘艳/文 石涛/图 受访者供图 主持/张质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