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家人入朝抗战 他荣立两次三等功

2020年10月22日07:38  来源:重庆晨报网
 

粟远奎(中)和战友一起回忆战斗往事。 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粟远奎

  人物简介

  粟远奎 87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139师415团二营营部战士,荣立两次三等功

  背着父母离家参加志愿军,家里接到他的立功喜报才知道儿子活着。在战场上,敌机“查户口”般的狂轰滥炸和夜行军时睡在“坟坑”里的艰苦他都从容乐观应对,反而是朝鲜“阿妈妮”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厚意让他动容。退休后自费赴日本八次打官司,让更多人知道日军在“重庆大轰炸”中的暴行,做了不少老兵服务工作,“抗美援朝精神”贯穿他的一生。

  “我姓粟,粟裕大将的粟。”粟远奎和别人见面时,总习惯这样介绍自己,说这话时,老人气宇轩昂,中气十足。他手机里的微信信息提示音不断响起——即使退休后,粟远奎也繁忙得很,加入了好多个老兵群,上百老兵他都叫得出名字,算得上是响当当的核心人物。

  风云激荡的岁月过去了70年,但在任何时候,只要提起“抗美援朝”几个字,老人的心底都会激起波澜。

  弃笔从戎 他背着父母报名当兵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亲眼见证了解放军入城仪式的粟远奎在心中埋下了一棵种子——我也要当解放军!在这个少年眼里,战士们行动整齐,穿着正规,深受人民爱戴,他很是向往,也想做这样的人。

  当时还在西南中学念书的粟远奎见到学校里张贴出征兵告示,立马决定报名参军。

  当时老家有一句俗语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担心父母不放心、不同意,粟远奎是背着家里报名的。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他变卖行李,跟着部队上路。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属于四野,他们一直行进到湘西,参加了139师,驻地在湖南一个县城。

  在这里,他参加了“青年干部训练班”,里面都是学生兵。培训期间,每天都能吸收到耳目一新的知识。革命理论知识源源不断灌输到脑海里,让他如沐甘霖。“为了保卫祖国,我可以牺牲一切。”年轻的粟远奎心里暗暗发誓。

  参与了湘西剿匪后,1951年春节后,部队接到命令参加抗美援朝。于是,粟远奎跟着部队开始了漫长的征程:从湘西步行到衡阳,再乘汽车到武汉,然后坐上“闷罐车”——装货的火车,里面铺着谷草和毯子,一路坐到丹东。

  那时丹东还是叫安东,是一座宁静的小城,与朝鲜新义州隔江相望。据说“安东”这个名字取自一位抗战时期的苏联将军。在这里,战士们开始进行艰苦的集训,准备入朝。

  跨江入朝 爬冰卧雪抗敌士气高

  1951年4月,粟远奎跟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和歌里唱的“雄赳赳气昂昂”有些不同的是,当时跨江铁桥已被炸毁,志愿军在江上搭建起一座浮桥,离江面很近。冰雪尚未全部融解,涉水而过,江水没过脚踝,冰冷刺骨。

  在新义州,已很少有完整的民房,大都被炸成了废墟。刚到时,粟远奎和战友们抡起铁锹在田地里挖一个坑,展开雨衣——其实就是一块防水布,铺在土坑里,再盖上一层稻草作为伪装。人就睡在坑里。

  当时在一段时间内,敌军取得了制空权,肆无忌惮地随时发起空袭,我军只能任由敌机狂轰滥炸。粟远奎在路上走着,经常就遇到飞机机枪扫射,它们低低地盘旋,被战士们戏称为“飞机查户口”。

  志愿军战士们白天不敢行军,只能晚上赶路,运输军用物资的汽车也都是晚上行驶,公路上人车通宵达旦地行进,热闹得很。没有路灯,就靠打手电筒,避免大范围光亮。每几百米会设立一个“防空哨兵”,晚上一旦有敌机飞来,哨兵立即鸣枪,他们称之为“警报枪”,大家听到后就立刻把手电筒、车灯全部熄灭,让敌机失去目标。

  朝鲜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冬天很难熬,很多战士来自南方,没有经历过北方寒冷的天气,也缺乏保暖经验。有的从冰天雪地进入室内后立即烤火,不少人因此受了冻伤。

  “中国萨拉米(朝鲜语“人民”的谐音),来到朝鲜地,吃的高粱米,受的飞机气。”粟远奎说,当时志愿军的艰苦生活被编成了民谣,广为传唱。虽然艰苦,但战士们精神面貌很好,随时都鼓足了气抗敌。

  友谊深厚 他有一位“朝鲜妈妈”

  纪律严明的中国志愿军在朝鲜深受欢迎,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所到之处,当地人民对我们都很友好。”粟远奎回忆说,当时很多朝鲜男性青壮年在战争中牺牲,家里女人撑起了半边天,建筑工人、警察、民兵、交通员,需要下力气的艰苦工种,女人一样干得很好。

  女人们既能吃苦,也有柔情的一面。整训时粟远奎长期寄宿在朝鲜民居,女主人的儿子在战争中牺牲,把和她儿子年龄相仿的粟远奎当作儿子看待,他也以“朝鲜妈妈”相称。每次出门前,她都会细心地帮粟远奎把衣服理一理。

  时隔多年,粟远奎已记不得朝鲜阿妈的相貌,但他记得阿妈脸上始终都有慈爱的笑容,穿着朴素的麻布衣服,节日时会从箱底翻出发亮的绸缎长裙,短褂子,飘带迎风飘扬。在狭小却温暖的房子里,一进门就是温暖的炕。

  阿妈的女儿也把自己当哥哥看待,有什么好吃的都会留给“志愿军哥哥”。

  立功返乡 母亲抱着他喜极而泣

  在部队回国前夕,好几天“阿妈尼”的眼眶都是红红的,悄悄抹着泪,“就留在朝鲜好吗,我们舍不得你啊儿子……”粟远奎心里也有些不舍,但毕竟家在中国啊!临行前,他帮着把家务做了个遍,茶壶盖都擦得发亮。他不知道再次回来会是什么时候。“你一定要回来,要回来看你的朝鲜妈妈啊!”走远了,一家人还不停挥手。粟远奎的眼中也含着泪花。

  回国后,他和朝鲜阿妈通了多年的信。由于生活环境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断了联系,但他心里,始终记着朝鲜阿妈真挚的笑容和真实的泪水。

  去了朝鲜战场后,在重庆的家人一直不知粟远奎的行踪,直到粟远奎立了战功,喜报寄回了家,家里才知道儿子是当兵去了,还立了两次三等功。

  战争结束后,粟远奎第一次回到家,母亲喜极而泣,紧紧把儿子拥在怀里,泪水涟涟:“儿啊……人还在就好。”看着家里挂着的喜报、奖章,粟远奎百感交集,“自己算非常幸运了,有的战友家人期盼多年,盼回的却是阵亡通知书,心里该有多难受啊!”

  退休之后 他不忘“抗美援朝精神”

  随着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议,志愿军部队陆续撤回,粟远奎继续留在当地参与和平建设,帮助恢复生产,多留了半年多才回国。后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民政局等单位工作,从事退伍军人安置、优抚。

  粟远奎描述自己退休后做了两件事:参与重庆大轰炸对日索赔团,十多年间,自费去日本八次打官司,让更多人知道侵华日军的暴行。另外做退伍老兵的服务工作,奔波着落实老兵政策,成立了一些民间老兵组织,目前任重庆市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粟远奎一直把“抗美援朝精神”挂在嘴边和心里。他说:“我们国家当时刚解放,一穷二白,千疮百孔,装备落后美国两个时代。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是小米加步枪,但我们不害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心里只想着为祖国而战,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拼的就是一个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这些是我们和平年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久传承和宣扬!”说完,粟远奎挺了挺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眼里的光芒,和70年前一样明亮。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责编:陈易、张祎)

本网专稿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