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两弹元勋 两江新区有处国立中央大学遗址

2020年10月22日09:03  来源:重庆晚报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最后的校舍正面图

  在两江新区康美街道,有一座建筑旧房子,门口立着的牌子上写着: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几个字透露着这里曾经的辉煌。

  曾经有一座高等学府坐落于此,它就是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回顾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与彼时的苦难历程息息相关。

  今年双晒期间,两江新区一度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而这座隐藏在闹市中的砖木结构建筑,成为不少市民打卡地。

  家住沙坪坝的市民王先生带着女儿前来拍照表示:“得知重庆有这样的办学旧址,我们特地过来打卡。”

  记者从两江新区宣传部获悉,随着周边绿化的完善,整个柏溪分校旧址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成为市民周末游览的又一选择。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旧址现状

  张之洞等人筹建

  因抗战爆发决定内迁重庆

  东南大学官网首页关于该校历史沿革的记录上,完整地记录了国立中央大学的建校及变迁史。

  根据该校历史沿革的记载,国立中央大学前身是1902年由张之洞等人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学校改为两江师范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学校因时局不稳而停办。1915年,教育部在原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底,由蔡元培、蒋梦麟等人筹建东南大学。1923年,两校合并,仍称东南大学。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将东南大学与多所学校合并组成综合性大学,改称为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6月,学校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上海社科院蒋宝麟论文《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重建》一文中,提到1932年8月,罗家伦就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时局纷乱的背景下,提出以“安定”“充实”“发展”作为国立中央大学新的治校方针。在罗家伦的主持下,国立中央大学经过一段时期的整合完善,学校已具相当规模。

  1937年,罗家伦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析,希望将学校迁往内陆城市,为此,他开始了考察。

  在途经重庆时,他发现重庆山势起伏,层岩叠嶂,易于防空,是一个战时设校的理想地点。

  1937年8月,罗家伦回到南京后,随即命令总务处日夜赶制900个大木箱,开始为迁校至重庆做准备。

  从此这所大学开启了在重庆的办学历程。

中央大学柏溪校区老照片

  迁往重庆

  足足耗时一年

  罗家伦宣布国立中央大学立即迁往重庆,限令全校师生统一于8月底以前回校,启程西迁。同时国立中央大学的图书仪器及教学设备,也装箱起运。

  在选择迁校地点时,罗家伦提出两条迁校原则:一是迁至的新校址,一定能轮运抵达;二是一定在整个抗战期间绝无再作第二次迁校的必要。这是罗家伦在危急关头做出的理智而准确的判断,避免像后来许多内迁学校多次迁徙的周折。

  由于提早准备,国立中央大学在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不仅是师生员工,图书、仪器的顺利迁移,就连畜牧场养的牲畜也同样辗转万里,用一年的时间也安全运抵战时陪都重庆。

  国立中央大学辗转迁至重庆后,先是落脚沙区松林坡,但随着逃到后方的学生不断增加,松林坡校区已十分拥挤,罗家伦便选择了礼嘉附近这处依山傍水的山间平坝修建分校,以安置学校的低年级学生。

  据原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重庆校友会副会长彭黎明回忆,当时这一带并没有名字,罗家伦在此考察时,看到一条小溪(即九曲河),附近柏树森森,便为该地取名“柏溪”。

文物保护点

  42天建一所学校

  学生在学校里唱《松花江上》

  2017年,东南大学重新梳理并刊发了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在重庆的办学历史。

  在东南大学的土木工程学院的网站上,一篇名为《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第31级年级史》的文章披露了这段历史,柏溪分校位于嘉陵江上游,中间有操场,其环形跑道约300米。

  2017年6月3日,《东南大学报》刊发文章《一张柏溪分校的学凳》,文中作者尹文是东南大学的老师,他寻访这段柏溪分校办学史时表示,里面有三张课桌,还有一张当年的中央大学的学凳,油漆褪尽,火漆已经看不清楚,布满了岁月的沧桑。

  201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蒋宝麟撰写论文《抗战时期中央大学的内迁与重建》一文,详细地再现了当年的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辉煌历史:有房屋108栋,3个体育场面积8000平方米,可容纳近2000人在此上课,而修建这样一所规模庞大的学校,在周边村民的争相帮助下,只花了42天。

  蒋宝麟写道,学校建好了,但国难当头,整个国家都在战火中燃烧,即便是柏溪的中大学子们,也难以享受宁静的学习时光,而随时都要做好躲避敌机轰炸的准备。

  据彭黎明介绍,柏溪分校选址时就考虑到了防空袭的需要,这里三面环山、森林茂密,不易被发现;校舍建设时,互相都保持一定间距,学校对面的小山头,被学生们戏称为“警报山”,因为每次防空警报一拉,师生就要拼命往山里跑。

  据家住柏溪附近的廖呈祥回忆,当时国立中央大学附小的教程中,老师们都会教一些逃难知识,比如烧红薯充饥、用草编密码、吹口哨传信等等,而每到学生们组织活动,总会在学校里响起悲愤的合唱《松花江上》。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培养的人才

  培养诸多人才

  办学的记忆依旧深入人心

  八年时间里,柏溪分校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如“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钱骥、黄纬禄,中科院院士、固体物理学泰斗冯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设计者曾联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著名画家徐悲鸿、黄君碧也曾在此传道授业。

  在朱光亚院士的介绍上醒目写着:1941年,朱光亚毕业于重庆南开中学,同年9月,朱光亚院士考入迁至重庆办学的国立中央大学,在位于柏溪分校的物理学系读书。钱骥于1938年9月高分考取了国立中央大学理化系,1943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理化专业。并留校做助教,进修物理。包括朱光亚、钱骥、黄纬禄等在内的科学家,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国立中央大学柏溪分校遗存物件

  记者从两江新区官网获悉,当时在中央大学柏溪分校的防空洞内,还曾藏有69箱文物。这批文物来自于安阳、新郑、洛阳、辉县等殷商时期的繁华胜地,包括拓片1162张,图书1472册,以及陶器、铜器、玉器、瓷器、甲骨、织锦、档案卷宗等,抗战爆发后,由河南博物馆运抵重庆。

  如今,旧址依然矗立在原地,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所旧址已经成为市民打卡和寻找历史的一个新去处。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王渝凤 两江新区供图

(责编:秦洁、张祎)

本网专稿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

原创

头图推荐

  •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 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两成 产能翻一番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
  • 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
  • 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
  • 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业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
  • 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

图片新闻

  • 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倡导文明驾驶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 铜梁:莲藕产业连成线 乡村富起“一大片”铜梁:莲藕产业连...
  • 刘寒同:17年坚守渔政执法岗 守好母亲河刘寒同:17年坚...
  • 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 唐贞观时期垫江县令王才墓志铭被发现唐贞观时期垫江县...
  • 丰都龙河镇:兴产业 惠民生 促振兴丰都龙河镇:兴产...
  • 两江新区龙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难两江新区龙安路口...
  • 涪陵:旱地种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种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