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头条

在改造中留住城市记忆,延续历史文脉——

重庆老旧社区讲述“光阴的故事”

2021年09月16日07:29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改造前后的黄桷垭老街。(受访者供图)

  电视连续剧《光阴的故事》充满怀旧情调,深受观众喜爱。重庆老旧小区改造打出“怀旧牌”——通过修复历史文化遗迹,留住城市记忆,让人追古抚今、珍惜当下。

  南岸区黄桷垭老街:

  每年有30万人次来此游览

  从川美到黄桷垭老街,公共交通需要近两个小时,全程要坐28个轨道站,还要换乘一次公交车。川美学生田乙余每个月都要走一次,只为去写生。为啥选择黄桷垭老街?田乙余的回答是:这里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气息。

  的确如此,黄桷垭老街历史底蕴深厚。这条老街与黄葛古道相连,是旧时重庆出城的大道。官府在此设立驿站、驻扎兵营,背夫在此歇脚,人来人往,商贾云集,至明清,其繁华达到鼎盛。抗战时期,黄桷垭老街居住了很多文人学士、爱国志士。60多年前,随着新兴交通工具的兴起,这条老街逐渐冷清、老旧。

  “放眼望去,是狭窄的街道、纵横的电线、杂乱的晾衣杆。老街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年久失修,居住环境较差,既存在安全隐患又不美观。”黄桷垭老街一名当地居民这样描述改造前的情形。

  这里被列入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后,南岸区提出,不仅要修缮楼房、刷新外观,还要让这条千年老街再现历史文化风貌,焕发新生。

  2019年,经过改造升级,黄桷垭老街重新对外开放。一期项目共改造175栋房屋,在充分遵循历史风貌的基础上,致力呈现“一栋一景观、一栋一特色”老街味道。

  同时,为了还原历史文化,一期工程中,黄桷垭老街修缮了包括李奎安故居、云南商会馆、大夏驿站、张京营寨等15处具有历史故事、人物、场景的建筑。

  三毛故居是最知名的一个建筑。它位于黄桷垭老街背街,是一栋修缮如旧的小木屋。这里是作家三毛的出生地,曾住着三毛及其父母、姐姐,以及伯父一家人,三毛在这里生活了3年。

  如今,三毛故居已成为黄桷垭老街最知名的“打卡点”,不少三毛书迷更不远千里而来。黄桷垭老街改造项目相关负责人称,到老街的游客中,8成都会去三毛故居参观。

  据统计,黄桷垭老街开放以来,每年游览、参观人次约30万左右。周末与节假日,这里是众多游客市民的“打卡点”,千年古街再现曾经繁华盛景。

  渝中区张家花园192号:

  曾经脏乱差 如今书香袭人

  渝中区图书馆有一个分馆,位于张家花园192号,名为人和书院。这里有4000余册图书,还配有投影仪、音响、茶水间、厕所等设施设备。“现在天气好,经常会看到背包客在院子里参观拍照。”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

  张家花园192号是由6栋单元楼构成的院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因为缺乏统一管理,院落设施设备老化,地面、墙面大面积破损,休闲座椅更是“缺胳膊少腿”。同时,因为部分居民公德意识淡薄,乱倒垃圾、违搭建筑,让院落拥挤凌乱。这里一度是大溪沟片区脏乱差最突出的地方之一。

  2019年,渝中区启动社区人居环境“微整治”,张家花园192号被纳入。“改造不能只改面子,还要想办法提升居民的精气神,并引导他们遵守公德。”大溪沟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渝中区的做法是挖掘和弘扬张家花园192号的历史文化——

  张家花园192号周边,有作为中国民主党派的发祥地之一的“良庄”;有建造于1936年的巴蜀学校校门遗址;有重庆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诞生地——“中法学校”旧址;还有茅盾、老舍等作家曾集会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遗址。而巴蜀中学、人和街小学、市设计院等文化单位,进一步丰盈了张家花园192号的文化气息。

  由此,渝中区以“耕读文化”为突破口,在整治小区的同时,将牛角挂书、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圆木警枕、磨杵成针等典故绘成画,刷在院落墙上。这些画,引得人们驻足观望、津津乐道。

  同时,作为打造耕读文化的重要部分,渝中区投资40多万元,将院落中闲置的房屋进行改造,建成了如今的人和书院。借助这个书院,街道开展阅读、书画展、诗歌会等艺术交流活动,已吸引辖区单位干部职工5000余人次参与。

  大溪沟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院落的居民打牌的少了,看书的多了,乱丢垃圾的习惯也改掉了,曾经的脏乱差老街,变成了闹中取静的旅游休闲地。

  大渡口区新工社区:

  为重钢人保留那段“青葱岁月”

  9月初,大渡口区九宫庙街道收到了一封感谢信,寄信人是新工社区的居民李根庆。他称赞新工社区改造后,在消防、整洁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同时,改造后的社区,也让他回忆起了自己那段“青葱岁月”。

  李根庆是一个老大渡口人,他的青春岁月记忆,保留在重钢。“重钢曾经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也是大渡口人的骄傲。”李根庆说,当年,凭借重钢等钢铁企业,重庆有了繁荣的钢铁产业。他倍感荣幸的是,自己就是重钢人,所住的新工社区便是重钢家属区之一。

  但随着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重钢搬出了大渡口区。像李根庆这样的老重钢人,因为对重钢怀有深厚感情,所以难免有些失落。

  “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新工社区居住的大部分老人都非常怀念重钢,这种情怀很深。”大渡口区相关负责人说。

  也正是看到这一点,去年,九宫庙街道启动新工社区老旧小区环境提档升级项目时,增加了社区人文环境提升行动,刻意加入了许多钢铁元素,目的就是充分体现重钢文化,为居民们留住曾经的回忆。

  比如,在社区入口,有一台仿照重庆工业博物馆的8000马力双缸卧式蒸汽机制作的缩小造型;社区内部,以时间为轴线,错落有致地展示着重钢的历史照片;社区主干道,分布了螺丝、齿轮等造型的雕塑、摆件,甚至还有安全帽造型的花盆。

  “社区入口的蒸汽机模型,总能让我回忆起在重钢工作的日子。”“这些东西都让人怀念。”今年4月,新工社区改造正式完成,这样的感叹不绝于耳。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元素,打造一个有特色的‘钢城社区’,让居民生活充满回忆,也让社区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钢铁博物馆’。”新工社区相关负责人说。

  部门声音>>>

  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重庆很注重的一点就是传承历史文脉。比如,围绕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定位,加大建筑保护和更新,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再如,在注重实体内容改造的基础上,融入区域特点的精神元素。这种兼顾区域配套和历史传承的方式,既留住了城市记忆和历史文脉,也为居民生活休闲提供了新的空间。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专家点评>>>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保留历史文化的记忆,其目标当是一种更高层次意义上建筑与城市(即建筑与人的生活整体)关系的探索。因此,只有从城市为人的生活服务这个根本点出发,真诚地创造服务于今天人们生活需求的城市和建筑,城市才能成为我们真正热爱的生活世界和宜居家园。

  ——重庆设计集团董事长徐千里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