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区县

南川:为生态家园添彩,为高质量发展护航

2022年01月09日21:19 |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重庆1月9日电 2021年,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绩亮眼。

  如今,游客走进首批市级旅游休闲街区——南川东街,只见巨大的梦想摩天轮,街巷里家庭记忆馆、亲子户外体验项目、废墟主题民宿等,让人目不暇接;大观原点则通过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体验不同景点的特色,更是随处都可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被评为重庆乡村振兴十大示范案例之一;德隆镇银杏村、隆兴村“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项目地,更是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完善空间规划体系 发展和保护“齐步走”

  立足特色化,面向同城化,在推进同城化发展中,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注重规划科学性和前瞻性,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稿。

  主动积极向上对接,将涉及南川区的市域铁路、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关规划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同时高水平编制大观田园新城规划,积极向上争取渝湘高铁在大观设站,打造南川同城化发展“第一门户”。

  作为要素保障部门,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用规划控总量,用多种措施盘存量,用创新优增量,用机制提质量,确保自然资源科学合理配置、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全年新增用地空间指标约6.5平方公里,解决了160余个项目的用地问题。启动8个片区、17个乡镇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编制完成大观镇金龙村等35个村的实用性村规划,解决沃草牧场、玄周古韵等42个项目的规划问题。

  南川区推进东街开街,将旧城打造成全新文旅商综合体的同时,又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和历史记忆,成为城市更新的一个创新型探索案例。同时,高起点规划设计大观原点,实现建筑造型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打造南川区乡村旅游综合体标志性项目和乡村振兴示范性项目。

  2021年,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注获批建设用地17宗、3287亩,为景城大道、鸿路钢构等项目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用地保障。同时办理临时用地30宗、2143亩,有效保障渝湘复线高速公路、页岩气勘探等重点项目临时用地需求,新旧征地补偿安置政策交替期间过渡平稳;全年出让土地3397亩,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储备土地2022亩,整治土地2102亩,入库土地价款21.83亿元。

  此外,全年开展土地供后实地巡查120余次,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117.6公顷,无偿收回闲置土地215亩,节约财政资金约2亿元。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耕地长“硬牙齿”

  为践行“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完成《南川区矿产资源规划》,在全市率先出台工程建设项目砂石资源管理办法并加以实施。

  不仅建立“生态修复+矿产管理”联合监管机制,开展打击矿产资源无证采矿专项行动,进一步规范在建矿山管理工作。同时按照“生态修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原则,开展历史遗留及关闭矿山生态修复392亩。并且大力推进天然富硒土地开发利用,兴隆镇金花村地块入选全国首批富硒土地名录,也是全市唯一一个入选的绿色富硒土地。

  位于德隆镇银杏村和隆兴村都曾是市级贫困村,以前,由于交通落后,缺少产业支撑,村民守着好山好水受穷。

  在经过详细调研后,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德隆两个村实施完成市级“山水林田湖草”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山村面貌焕然一新,百姓获得感明显增强,试点项目成效明显。

  当前,已完成区级投资土地整理项目6个,新增耕地1800亩。同时实施复垦项目24个、480亩,完成市级审查项目28个、780亩,超额完成复垦任务。

  在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注同样不遗余力,当前全部处置完成2020年自然资源部下发南川区的土地卫片图斑2102个,整改总数和住宅类整改数量均位居全市前列。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地质灾害“零伤亡”

  “高效规范办实事,热心服务为企业。”这是南川区企业送给南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的锦旗。2021年,南川区不动产登记中心获评“全国巾帼文明岗”,是南川区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2021年,南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注为130家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办理不动产土地房屋抵押类业务涉及金额234.56亿元,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办理各类登记83047件,同比增长20.86%,办结率与办件准确率均为100%,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此外,全年强化风险排查,全面做好314个地灾隐患点的排查,共处置灾(险)情22起,撤离群众25户、71人,搬迁群众101户、391人,实现连续17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全区安装完成头渡镇检测崩塌体状态的一级监测系统,安装完成各类监测预警设备313处,实现监测预警全覆盖。大力实施工程治理和避险搬迁,完成灾后重建项目9个。(刘政宁、黎明)

(责编:黄凌、张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