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

正确认识 医防融合 科学治疗

重庆特色结核病综合防控模式见成效

2022年03月24日07:20 | 来源:重庆日报网
小字号

  门诊挂号,医生面诊,前往医学影像科/放射科做胸部影像检查,进行病原学检查,诊断明确进入治疗,诊断不明确,则需进一步检查……

  一个结核病患者确诊需要经历的流程,少则2天,多则两周,甚至更长。确诊后,结核病人将面临着数月的治疗周期,在心理上可能还伴有紧张、害怕他人偏见的情绪——这是一群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而且数量庞大。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84.2万人,发病率约为59/10万人,结核病新发病例总数排全球第2位,仅低于印度。据市结核病防治所提供的数据,2020年,全市肺结核发病率为66.69/10万人,做好结核病防治工作,成为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的重点任务之一。 2022年,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将紧扣“降疫情、提质效”的总目标,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原则,针对全市结核病流行特征,分类指导,实施精准防控,有效降低全市结核病疫情,通过一系列专项工作,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结核病综合防控模式。

  市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 吴成果:

  医防融合 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

  服务模式:“疾控机构+定点医院+基层医疗”闭环管理

  尽管重庆市结核病发病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历史来看,逐年下降趋势明显:2012年,全市报告发病率由2015年的75/10万人下降至2021年的61.7/10万人,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对此,吴成果认为,这离不开社会各级部门的通力支持配合。

  2019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2年)》,实施结核病六大专项行动(健康促进、诊疗质量、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耐药结核、能力提升),建立和完善了全市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做到医防融合,形成了疾控机构负责规划管理、定点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随访管理的“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

  据市结防所官网发布的信息,目前,我市结核病区县级定点医疗机构共计42家,覆盖全市所有行政区县,这也就意味着,结核病患者在本区县辖区内就可实现结核病的诊疗,形成闭环管理。吴成果说:“结核病治疗现有一套成熟的完整方案,各区县能够从检查、诊断再到治疗全方位管理,挽救患者健康。同时,该服务体系的还可以减少患者流动,减少结核病的传播。”

  资金保障:加大经费投入,结核病进医保

  政策支持之外,资金保障是降低肺结核发病率另一个关键执行点。近年来,重庆市加大在结核病防治方面的经费投入。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投入各种防治资源共计约2亿元。“虽然2亿元看起来很大,但这项投入避免了约15万名健康人受到传染,估计减少的社会经济损失达72亿元,效果非常明显。”吴成果补充道。

  我市将普通肺结核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慢病/特病门诊,参保类型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医保报销比例为90%,限额5万元/年/例;城镇职工医保结核病患者门诊和住院诊疗费用纳入城镇职工特种疾病报销范畴进行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结核病患者的医疗负担。结核患者还可以享受:初次就诊的肺结核可疑症状者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提供胸片1张和痰涂片减免检查;为确诊的肺结核患者提供免费抗结核治疗药品……“政策与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群众是可以切身体会到的。”吴成果说。

  学校防治:“筛查+信息管理系统”多重保障

  由于学校聚集性高、学生身体免疫功能发展不完善……一直以来,学校都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场所之一。对此,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启动高二学生筛查工作。2017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下发《重庆市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各中学(包括普通高中和普通职业高中)应每年组织开展高二年级学生结核病筛查。“通过高二筛查工作的实施,高考体检的结核病检出率明显下降,减少了对学子高考的影响。”吴成果说。

  同时,我市自主研发建立了学校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对3岁至24岁肺结核报告病例进行重点监测,包括对病例的身份核实,一旦核实为在校学生或学校教师,可及时有效地监测和处置学校结核病疫情。吴成果介绍说,监测到结核病疫情的发生,会立即启动紧急处置措施,“一方面立即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防止传染扩大,另一方面,学校做好人文关怀和师生的心理疏导”。

  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 刘松涛:

  众多疑难结核病治愈成为可能

  医疗水平:多点创新提升质量

  结核病在过去被称为“白色瘟疫”,19世纪时被誉为“人类死亡之首”。不过,时至今日,大多数结核病均可进行有效治愈。“十三五”期间,我国结核病疫情持续下降,全国共发现和治疗370万名结核病患者,治疗成功率保持在90%以上。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021年5月,在市公卫中心,一位聋哑、气道、右主支气管梗阻达85%以上的耐药结核病人,经过一场全科室同心协力的鏖战,经过气道介入APC、高频电刀、冷冻等治疗后完全了恢复健康。刘松涛介绍说,结核病的诊断治疗,从最开始的胸部X线诊断结核病,使用链霉素治疗肺结核;再到细菌学诊断,开启异烟肼+利福平时代;到目前,分子生物学诊断已非常成熟,新药开发使用开启了结核病治疗新模式。同时,影像学诊断体系的提升,微创介入技术的创新,各学科专家团队的介入……让众多疑难结核病的治愈成为可能。

  此外,重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重庆市结核病诊疗管理机构,对全市结核病诊疗工作进行指导、监管;重庆市还成立了市结核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结核病医疗质量进行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保障了全市结核病诊疗质量。

  全民参与: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程度

  不过,刘松涛认为要做结核病防控,除了诊疗上的保障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保障结核病防治的经费需求,加强结核病防治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增加服务体系人员配置和队伍建设,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公益宣传,大力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用人单位不歧视结核病患者,增加人文关怀,提供结核病患者治疗期间的待遇,减轻患者就医的经济压力,并为经济困难的结核病职工提供救助;而普通群众在提升对结核病认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同时,也应不歧视结核病患者……

  渝北区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肖朗:

  正确认识科学治疗 不用谈“核”色变

  患者难点:治疗周期+药物副作用+社会心理

  尽管结核病可防可控,但结核病患者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难处。作为一线临床医生,肖朗根据多年的经验总结了患者“三大难点”:治疗周期长;治疗药物多,药物副作用发生率高;社会心理问题。

  据介绍,结核病治疗周期一般为6个月-12个月,肺外结核疗程长达12个月-24个月,耐药肺结核病人治疗周期更长达18个月-24个月,长周期常会给患者带来压力。此外,结核病治疗通常需要4种-5种药物联用,每种药物都有副作用,“药物副作用往往是病人难以坚持治疗的绊脚石。”肖朗说。同时,肖朗认为,局部的谈“核”色变的社会现象,也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有些患者自己心理也很紧张,有个已治愈的结核病患者经常做梦,梦到结核细菌还在她身体内”。

  正确认识:遵循科学治疗程序

  不过,肖朗认为面对结核病不必恐慌:“健康人群感染了结核菌后,只有10%发展为结核病,这和身体的抵抗力、感染的细菌数量和毒力有关。”人们可通过规律作息、强身健体、劳逸结合、营养均衡等方面来增强抵抗力。肖朗建议,可通过到定点医院做相关筛查来判断自己有无潜伏结核感染,如果有潜伏结核感染,可以通过服用预防性药物,避免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即便是确诊结核病,只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治疗原则,积极配合结核病定点医院的结核医生,绝大多数的患者是可以治愈的。”肖朗说。

  骆丹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秦洁、刘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