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梁平:筑梦田间的“新农人”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春耕秋收,四季韶华。
三月春光好,暖湿亚热带季风吹过,属渝东平行岭谷区的重庆市梁平区开始在田地里“书写文章”。3月28日上午,仁贤街道仁贤村四组田垄间,梁平区委书记钱建超正在这里进行第二次专题调研春耕生产,和休息的农民算账聊收成。
“大豆玉米复合种植,能带来多少收益?”钱建超问道。
“初步预算,能提高50%。”种植户们指着田里的播种机说:“机械化,让我们种地更有干劲。”
大豆-玉米分控施肥播种机。余林骏摄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推进,宜机化要深入,还要做好农业‘接二连三’,农产品提质增效,提高附加值,让大伙增收看得见。”钱建超掰着指头数人头,“我看现在的年轻人多了,咱梁平的农业发展,储备力量在增加。”
“新思路,新方向。”接话的是兰显发,负责梁平区的农机推广工作,“村里回了年轻人,故事多得说不完。”
田野出新章,起承转合从他们开始。
“老技术”与“小技术”交锋:咱用收益说话
从事农业种植已经41年的兰显发是个实诚人,当地的农民都认可。看到他来了,罗先华跳下拖拉机,挡住了兰显发的去路。
“兰老师,这是我第一次搞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快来帮我把把关。”罗先华从2009年开始从事农业种植工作,13年的磨练,让他在农机社会化服务方面,驾轻就熟。
就这样,“老技术”和“小技术”蹲在田埂上,一言一语聊了起来。
“您说这高标准农田,有啥好?”罗先华坦言自己耕地、播种十几年,最近几年,反倒不会种了。
梁平区十万亩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余林骏摄
“就我个人的理解,高标准农田的打造,就是在‘可持续’三个字上下文章。”梁平区的耕地数据,兰显发张口就来,“咱们梁平区,现在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近66万亩,其中集中连片30万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92%,但如果加上旱地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就只有65.7%。”
兰显发掰着手指头开始算账,高标准农田的打造,不是一阵风,更不是撒“面面药”,而是一套系统的更新机制,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向土地要收成。“现在小罗一年的作业面积是5000亩左右,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后,土地连成片,大机械直接开进田,少说作业面积要增加一倍,收入也会从现在的十几万,变成几十万。”
听了这一番话,罗先华眉开眼笑,“在咱梁平区当农民,有奔头。”
不做“桥梁”当“地基” 深入参与乡村振兴
听到罗先华这边笑声一片,马路对面的陈川从旋耕拖拉机上跳下来,薅一把青草,擦净手上的泥点,转身走过来加入了讨论。
陈川的故事,还得从他身后的拖拉机说起。
近年来,梁平区建立农机购置(报废更新)补贴农业农村、商务、财政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机具购置-补贴公示-购机核实-补贴审核”工作要求,全区年均补贴农机具4500余台套,兑付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00余万元,借着东风,陈川好好地置办了一套“装备”。
看着他驾驶农机,在田里飞驰的样子,很难想到,3年前,陈川只是名从事蔬菜、粮油生意的商人。
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水田在朝阳的映射下美不胜收。熊伟摄
陈川回忆,经商就是打通渠道,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桥梁,“很轻省,日子过得也安稳。”安稳让陈川有了更深远的思考:“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深入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因此,我想换个赛道,不做‘桥梁’,当‘地基’。”陈川说,依托梁平区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他准备将‘宜机化’进行到底。
“我们梁平区连续3年开展水稻无人直播、插秧机改装直播和大钵体毯状苗机插示范,提高水稻播种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以粮油产业为主导,大力建设农业现代示范区,示范区内水稻机耕100%。”梁平区的农业发展,让陈川看到了未来,“我去年的毛利润在90万元左右,随着机械化的提升,今后还能达到200万元。”
“打工人”的新天地 夫妻档种出品质粮
7年前,唐文平是一名讲师,赵兴玲经营着一家火锅店,家安在了温州。人生步入新阶段,回乡陪伴老人的想法逐渐浓重,于是两人舍弃打拼出的“小天地”。
“别人能种地,为啥我不能?”赵兴玲是个爽快人,“你从小连锄头都没碰过。”唐文平嘴上打趣,心里却佩服妻子,“换一种活法。”
2015年,两口子接管500多亩地,听说紫米能赚钱,便一头扎在田里。就在这时,梁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罗绍岳找上门建议:“紫米的销路不稳,赶紧撤出来。”
罗绍岳从事农业几十年,判断没错。虽然及时止损,仍让夫妻俩亏了不少。月上树梢,两口子坐在院子里,从头复盘。
唐文平决定再次回归讲师职业,“欠下的账,得还。”赵兴玲不服输,“别人能种成功,为啥我不行?我偏要种,还要种得好。”于是,在罗绍岳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赵兴玲开始种植水稻、油菜。
赵兴玲察看水稻秧苗长势。余林骏摄
慢慢地,两口子还了账,还扩大了种植面积,赵兴玲手握800亩良田,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此前,她在梁平区农业农村委推送的“服务周报”上看到,梁平正在围绕粮油产业,打造“万石耕春 丰味梁平”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创建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庆名牌农产品,“我也要搞,农产品提质,才有竞争力。”
在梁平区农业农村委的帮助下,赵兴玲申请无公害认证,申请绿色农产品认证,申请品牌“娘佳”,谐音:良佳,取良田出佳品之意。
一晃7年过去,赵兴玲赤脚蹲在田里查看秧苗的长势,“你看今年的苗子,长得多好。但最近种植水稻,遇到点波折,农肥涨了1000多元。”
“咱就单纯地负责种植、销路,中间的环节,找社会化服务。”
听了唐文平的想法,赵兴玲又念叨:“区农业农村委给咱牵线,和四川达州签了订单,按照订单种,和梁平区储备粮有限公司的模式一样。”
“这是好事啊,区里面都说了,农业要‘接二连三’,咱这个订单农业不愁销路,用品质换效益,就是‘接二连三’的体现。”唐文平畅想,未来,一万亩良田都要打上“娘佳”的标签。
眼下,春耕正当时,梁平新农人的故事,已经谋篇布局,等待丰收来做结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