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非遗进校园 学生成为“守艺人”

近日,在广安市前锋区思源小学校阳光大课间,全校学生一起练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盘子。操场上,1800余名学生,右手拿着一只竹筷,左手举着一个盘子,伴随着《三字经》音乐节奏进行敲击,清脆悦耳的声音顿时响彻整个校园。
前锋区思源小学学生正在打连响。广安市委外宣报道组供图
据前锋区思源小学校校长邹家荣介绍,四川盘子是四川省极具代表性的一类曲种,通过敲盘心、盘边等不同部位,能敲出不同旋律。去年秋季开始,该校便将四川盘子作为特色课程,利用大课间进行编排,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该校已经编排四川盘子曲目12首,并在广安区进行了展演。
“以前不知道,一根筷子一个盘子就可以敲出旋律,太神奇了。”前锋区思源小学校六年级学生兰馨说。
每周星期五上午大课间,位于华蓥市的广安实验中学,未进校门便闻曲声。“打快板、笑开颜,高高兴兴走上前,我把党史来宣传。”在该校师生齐参与的多声部快板伴奏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以“说唱”形式得以生动讲述。
岳池县苟角镇作为广安唯一书法类的“四川民间艺术之乡”。在苟角小学,每一位学生的书包里都会装着几支毛笔,而教他们书法的老师,大多时候都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当地在书法方面略有造诣的人。
据广安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安市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将非遗传承作为课后服务和大课间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非遗项目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提高广大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广安市所有中小学均将传承非遗项目列入了“必修课”。在这种模式下,邻水烙画、手掌木偶,武胜剪纸、竹丝画帘,岳池灯戏、清音等一大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有效解决了非遗项目的传承难题。
来源:广安市委外宣报道组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本网专稿
- 有种重庆人的耿直,叫“公益”
- 5月4日,重庆发布推出《有种重庆人的幸福,叫“口袋公园”》之后,引起不少网友共鸣。有留言称,“‘口袋公园’的建设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重庆从群众点滴需求出发,办好一件又一件民生事、暖心事。应该说,‘有一种幸福,叫生活在重庆’”。今天起,人民网重庆频道、重庆发布将持续推出《有种重庆人的“幸福”》系列报道,呈现这座城的砥砺奋进和重庆人的兼容并蓄,感知一群人,激励一座城,一起向上向未来。…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