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資源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

謝亞平

2020年12月07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四川美術學院設計的“溫故知新——傳統器物再設計家居”。

  圖②:中國美術學院吳碧波等設計的富有現代感的峨邊彝繡日用品。

  圖③:浙江杭州余杭黃湖鎮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內景。

  圖④:重慶渝北興隆鎮“重慶鄉愁博物館”內景。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版式設計:趙偲汝

  脫貧攻堅中的設計創新,作為新時代鄉村振興之路上的亮點,凸顯設計獨特的社會價值,感召著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走進鄉村,致力於用設計讓鄉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適、美好。

  為鄉村設計,與為城市設計不同,更應倡導人與土地和諧共生、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取用有度的中國式生活美學。為鄉村設計,需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智慧,更需要尊重地方生活系統的多樣性,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為鄉村設計,還要發揮設計整合、協同創新的作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用設計將鄉村的發展資源轉化為生命力,繪就鄉村美好圖景。

  巧用鄉土資源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依托鄉村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地方物產等獨特的自然、人文資源,一批批設計師將鄉土的內生智慧與創意設計相結合,將鄉村文化傳承與特色產業發展相結合,通過對鄉土文化進行視覺層面發掘以及品牌構建、提升,讓地域知識可視化,讓傳統手工藝當代化,讓鄉土資源活起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為幫扶四川崇州懷遠鎮,四川美術學院為當地“藤編家具手工作坊一條街”設計制作150余件(套)創新家具,將綠色設計理念與技術融入當地傳統材料與工藝之中,獲專利30余項,同時方便了村民就近就業、居家就業,成為以器物設計振興鄉村經濟的有益實踐。

  在四川樂山峨邊彝族自治縣,中國美術學院師生協同各方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重新詮釋傳統文化,打造地方文化IP,開發傳統樂器保護傳承APP等,幫助當地打開了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道。

  在湖南通道、重慶酉陽、四川雅安、青海玉樹等地,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通過“新通道”設計與社會創新項目,與當地手工藝人、村民合作,完成了文創產品設計、兒童美術創作、APP與互動游戲開發等工作。小規模、差異化、分布式、可持續的文化生產與傳播模式,讓鄉土文化從本土走向國際,提升了村民文化自信,豐富了“中國故事”內涵。

  打造地方知名農產品品牌,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從需求到運營,致力於構建整體服務框架的“服務設計”,有助於農產品的品牌建設。針對農產品的服務設計是建系統、做流程,也是樹標准。長期以來,農產品品牌建設面臨缺乏優質視覺呈現、農產品無品質保証、銷售渠道零散且不穩定等挑戰。利用更智慧、更系統、更具整合能力的服務設計思維,一些互聯網企業從交互、品牌、視覺等角度,打造農產品全產業鏈,致力於為鄉村做完整的服務設計實踐。有的通過深耕上游管理、孵化公共品牌和建設本土團隊,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實現線上銷售“大豐收”。有的在鄉鎮開設精准扶貧便利店,探索出一套適宜鄉村發展的新零售供銷體系,使農產品新型供銷鏈條快速流通起來。設計正以其獨特的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探索創新路徑

  留住鄉愁,詩意棲居於鄉野之間,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村慢生活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更多人希望在鄉村享受青山綠水和愜意生活的同時,也能享受大城市的便利服務。為讓鄉村生活更美好,一些設計師投身於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空間設計,一些設計師著力探索“空間+產業+社群”多維度、多層面的系統設計。

  比如,在浙江杭州余杭黃湖鎮青山村,“融設計圖書館”的建成,在村落中發揮了積極的美育功能。這座由設計師發起建設的圖書館,整理了關於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材料的資料,將研究成果提供給設計師和藝術家,並鼓勵其運用中國傳統手工藝和材料進行創作,以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活化和當代設計進步。

  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百美村宿”項目,以設計先行、合作共生的方式,盡力呈現中國鄉村之美——每個村落的民宿建造都因地制宜,採用本地材料與技術,營造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理想生活方式。

  重慶渝北興隆鎮的重慶鄉愁博物館,位於丘陵山谷之間。這一具有復合功能的場所,不僅集中展現了巴渝鄉村的自然人文風貌,還為重慶30余個鄉鎮農產品的推廣與銷售搭建平台,形成“最低限生態營造+鄉土產業活化+社群合作與賦能”的系統設計體系。

  從居住空間與生產空間的協調,到鄉村公共文化空間與產業景觀空間的整合發展,設計師正以協同者的角色,倡導城鄉協同、鄉土資源與現代生活需求協同,最大可能釋放鄉村生活的張力和彈性。

  助力文化傳承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尤其需要具有現代設計思維與美學修養的鄉村建設者和創意人。近年來,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等,以傳統工藝和創意經濟為驅動,以“授人以漁”為策略,激發傳統工藝的創造活力,為鄉村振興儲備了眾多創意人才。

  據統計,2016年至2019年,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中,與鄉村振興相關的人才培養資助項目約佔25%。如“‘美麗中國行’——西南鄉村建設創新營建人才培養計劃”,主要面向西南地區招收村鎮規劃建設、村鎮管理、文化教育和鄉村旅游骨干人才,探索西部鄉村發展的營建方式,培養創新型、綜合型鄉村建設人才。這些鄉村建設者們經過培訓,擁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從系統設計的原則出發,以“活態傳承、綠色設計、人文生態、持續發展”的理念,完成多項西南地區村落建設工作,為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創新思路和經驗參考。在“一鎮一品——傳統古鎮特色創新設計人才培養”項目中,學員們經過專業培訓、田野調查,完成18個古鎮的實驗性設計方案。培訓結束后,學員回到自己所在鄉鎮,廣泛參與到當地文創產業改造升級工作中,提升了鄉村文化資源的轉化能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以振興傳統工藝為切入點,吸引百余所高校參與,5年來舉辦研修、研習、培訓800余期,培訓學員3.2萬人次,加上各地的延伸培訓,全國參與人數超10萬人次。研培計劃有效幫助傳承人群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傳承實踐能力,提升了非遺保護傳承水平,促進了非遺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增強了高校的文化傳承和創新能力。

  以設計智慧提升鄉村吸引力,以人才培養提升鄉村創新力,營造富有中國韻味的鄉村生活,鄉村發展未來可期。

  (作者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0年12月06日 08 版)

(責編:蓋純、張祎)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