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你所在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早餐嗎?
紀錄片《早餐中國》第三季收官后,總導演王聖志、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和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做了一件頗有煙火氣的事:領著一群人在福州城大街小巷裡走,尋覓理想的“一日之食”。
福州早餐“鍋邊糊”騰訊視頻紀錄片供圖
為了深入體驗老福州的早餐檔口,一大早,陳曉卿、王聖志和朱樂賢分別帶隊,以三條路線進行探店,其中包括“尚干依心拌面扁肉”“老福洲”和《早餐中國》拍攝的小店“福清滑”。他們與附近居民一起排隊,坐在露天的桌椅上,品嘗當地傳統早餐,近距離觀看這些極具特色美食的手工制作過程。
陳曉卿調侃道:“大家都關心你飛得高不高,隻有我關心你吃得飽不飽。”
隨便走進一座城市的任何一家早餐店,食物自己就會“講故事”。
當朱樂賢帶著大家去吃拌面扁肉時,店主告訴他們,扁肉都是現包的。“因為氣候、水土的原因,隻能現包。包得太早,或者從外地運來的話,水分就會流失,口味會變化”。
有人問朱樂賢,如果把全國各地美味早餐小吃集中起來,放到一座城市的商場裡供大家品嘗,這種操作是否可行?朱樂賢認為很難。“食物是有根的,食物也是有‘在地性’的,跟這個地方的水、土、人都有關系”。
“早餐深似海。”王聖志一字一頓地總結。
作為《早餐中國》的總導演,王聖志同時擔任海峽衛視總監助理,對福州飲食文化了如指掌。
福州特色早餐“鍋邊糊”,取材自米漿、海蠣、花蛤、蟶干、熟魚干、蔥花、香菇等,配以油條、海蠣餅、芋粿、饅頭等配食。王聖志說,同樣一道“鍋邊糊”,本地人與人之間吃法也存在細微的差別。“有的人喜歡在裡面加紫菜,有的人喜歡加熟的魚干。可是每個人隻認自己小區樓下早餐店的做法,因為他的味道從小就被樓下的那家店固定了”。
雖然形容“早餐深似海”,王聖志還是非常執著地拍攝了整整100集早餐。
《早餐中國》在每集短短5到8分鐘的時間裡,選取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早餐。《早餐中國》自2019年4月開播至今已有三季,共100集,今年第三季目前評分9.0分。
當初,促使王聖志去拍早餐故事的動力,就是陳曉卿說的一句話——“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人的魅力永遠大於食物。
王聖志本人每天早晨會花15-20分鐘吃早餐。享用食物之時,他會認真觀察早餐店裡的“生態”。“你看有的媽媽帶著孩子,吃完就急匆匆去幼兒園上課﹔你看一個人醉眼迷糊地在那兒吃,后來他去哪裡了?我就很好奇,他今天一天是怎麼開始的?”
王聖志形容,一座城市裡的人們,每當經過一個黑暗的渾渾噩噩的夜晚,醒來以后去店裡吃早餐,結果又各奔西東,那種生態是無比迷人的。
拍攝《早餐中國》時,他們不會讓早餐店老板、老板娘面對鏡頭說自家食物是最好的,而是會採訪一些食客的反饋。“例如這些食客說,他早上開了兩個小時的車過來吃,那就已經說明這個店很好吃了”。
早餐店裡的食客和店主,構成了中國城市每日煙火氣的第一個章節。
王聖志第一次去武漢吃早餐,發現某條“網紅街”上一排看下去都是做熱干面的。從沒有吃過這種食物的王聖志,不知該選哪一家,於是就決定通過觀察店主的神情,來判斷食物的美味程度。
“大部分開早餐店的人都是一臉疲倦,因為他早起睡不好,人就渾渾噩噩的,做食物的過程中也都皺著眉頭,跟顧客講話沒有笑臉。”碰到這樣的早餐店,王聖志基本不去。他通常會選那種笑嘻嘻的店主。
“他們也很忙,很疲倦,但是如果還是會有笑臉,有笑意,這種狀態就很好。說明在做早餐這件事上,他認命了。”王聖志笑言,他就是很單純地“看表情選早餐”。“我也不知道,或許旁邊那家面比他做得好吃,我也不管了!我就認定他們家是好吃的”。
他在拍攝《早餐中國》時,會排除掉銷售過多品種的連鎖店,而更喜歡“單調”的早餐店。“幾十年隻做鍋邊糊、油條的老板,手到擒來,游刃有余做一個東西,他憑手感就知道今天做得有沒有到位。食物越單調的店,你不用去懷疑,一定是好吃的”。
王聖志在福州一年內會去吃100多天的拌面扁肉店,店老板有一項很神奇的本事——隻要你在他家吃過3次以上,他能毫無錯漏地記得你的所有小習慣和喜好,例如見你進店了,回身朝廚房流暢喊出來:“拌面不加花生醬,加豬油﹔小扁肉一碗,不加蔥。”
每次王聖志還沒開口,店老板已經把他的早餐安排得明明白白。“有一次甚至沒經過我同意,看到我拖一個行李箱進來,他就不給我點扁肉,直接說豬肝加大碗海蠣湯”。
王聖志驚詫之余想起來了,曾經好幾次喝醉酒后自己會點“豬肝加海蠣湯”,老板居然記住了。“所以早餐店的老板,開到后面‘通透’的時候是很好玩的。他知道自己是賺不了什麼錢,也無所謂成功失敗的,笑嘻嘻地每天在那兒重復做早餐”。
而早餐店裡的故事,也不僅限於一餐一飯的烹飪和享用關系。
比如你是否知道,當時間臨近中午,早餐客人們稀疏、店面冷清之際,早餐店老板們喜歡做什麼嗎?
王聖志就觀察到一個現象,很多早餐店老板們,閑下來后喜歡把手機音樂外放,音量很大,自由自在地聽歌。“聽的歌有《傷心太平洋》,還有《八仙過海》主題曲。”王聖志說他有時候聽了就想笑,畢竟和當下的流行音樂格格不入,然而他又很理解。“我們也是這樣,怎麼可能與時俱進?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停留在自己的時光裡”。
美食家陳立表示,“吃是生命的本能活動,而煙火氣支撐著我們的本源”。早餐店給了都市人第一份可以依賴的煙火氣。
在朱樂賢看來,煙火氣是當我們離家出去又回來的時候,能夠看到炊煙升起,能夠看到食物熱騰騰的氣息。“煙火氣是親切的、溫暖的,可以不用帶著防備隨時進入的一種氣息”。他分享,在最近兩年裡,“一日之食”拍攝了超過百家小店和小人物的故事,后續還將以“小”“親”“新”為關鍵詞,呈現隱藏在城市周圍、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回歸有煙火氣的日常。
經歷了今年的疫情,王聖志對“煙火氣”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煙火氣是“親密”,是熱愛生活的依據。
“我今年上半年過得好辛苦,沒有辦法跟朋友們喝酒,沒有辦法跟他們熱熱鬧鬧坐在一張桌子上胡吃海喝,我快崩潰了。”王聖志覺得,煙火氣其實也沒那麼浪漫,本質上就是人跟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人跟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如果沒了,對我來說這個世界快完蛋了”。(記者沈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