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落地 文化賦能
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迎來發展新機遇

11月26日,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未來區域發展論壇舉行,重慶規劃設計院副總工程師趙芾,中國作協成員、重慶作協主席團成員、散文創委會主任吳景婭等嘉賓齊聚一堂,共話重慶中心城區、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未來發展方向。
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未來區域發展論壇現場。保利供圖
2020年6月,重慶市住房城鄉建委發布《兩江四岸核心區整體提升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了兩江四岸核心區的實施范圍,即由包含長江、嘉陵江交匯區域的朝天門-解放碑片區、江北嘴片區、彈子石-龍門浩片區圍合而成,總面積約16.2平方公裡,其中陸域面積約10平方公裡。
《方案》提出,彈子石-龍門浩片區將結合自身背山面江的自然地形,整體提升江岸品質和濱水景觀,控制視線通廊,優化城市天際輪廓線,有機組合山城、江城特色元素,精心描繪城市會客廳山水畫卷。
“近年來,解放碑、江北嘴區域配套飽和,已經十分成熟,這份方案實際上受益最大的是彈子石-龍門浩片區,尤其是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趙芾表示。
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角度來看,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是目前南山風景區稀缺的臨江資源,基於此,半島東側將在藝術、文化、景觀、旅游等方面進行系統打造,完善濱江功能,豐富城市配套,未來將建成世界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世界濱水城市景觀樣本、世界消費潮流引領區。“半島西線沿南濱路規劃打造重慶城市會客廳,東線連接起城市新名片——廣陽島智創生態城,坐擁盤龍和騰龍兩大立交、五橋、兩隧道、兩軌道的多維立體交通,未來隨著黃桷灣大橋通車、18號線投入運營、南濱路延長段規劃道路修筑完成,提升后的國際迎賓半島將成為重慶面向世界的又一面窗口。”趙芾說。
吳景婭則從文化角度,溯源了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的發展脈絡。“重慶一直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如巴渝文化、移民文化、開埠文化、水域文化、抗戰文化、重工業及軍工文化、三線建設文化等等,多種文化形態匯聚形成的強大力量,足以構建重慶建立國際化城市的基石。而在彈子石這一區域,重慶文化的各種形態幾乎都有體現。”吳景婭分析。
與此同時,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有著典型的重慶地貌與氣象特征,常常呈現出8D魔幻般的美麗景觀。而大禹與涂山氏的神話傳說更是在此源遠流長,水師兵營、慈雲寺、涂山寺、千佛寺、老君洞、慈母堂等人文歷史古跡孕養了濃厚的重慶文化氣質,也使南岸區具備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背景。吳景婭表示:“未來,彈子石國際迎賓半島以南山文化為基石,政府規劃為導向,未來與國際接軌,將催生下一代城市都會新形態。”(保利供稿)
(注: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本網專稿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