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重慶頻道>>區縣

危急時刻 熱心勇敢的渝北志願者溫暖人心

2022年11月22日11:12 |
小字號

渝北這座城,嘿多熱心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無數的渝北人挺身而出,就地轉崗為疫情防控的志願者,用實際行動共同戰“疫”:他們堅守管控樓棟,守護群眾安全﹔他們穿梭在高風險小區樓棟之中,為群眾配送物資﹔他們忙碌在核酸採樣現場,讓核酸篩查提速再提速……

平時,他們是黨員機關干部、醫護人員、民兵、社區干部、房產中介、民警,但現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疫情防控志願者。

他們用行動告訴大家,在危急時刻,你可以永遠相信熱心勇敢的渝北人!

95 后“大白”上崗——

雖腿腳不便,也要盡最大力量去守護這座美麗的城市

唐心一在上門採集核酸的路上   本報記者 楊青攝

唐心一在上門採集核酸的路上   本報記者 楊青攝

 “盼明日加油,更盼早日戰勝疫情!”11月7日,渝北區人民醫院放射科醫生唐心一在日記中給自己加油。從這天起,她有了一個新身份——抗疫一線的“大白”。而她自己,年少時同癌症頑強斗爭了7年,不幸留下后遺症,被評定為肢體三級殘疾。

“主任,醫院核酸採集隊又要報名了,我這次有機會參加嗎?”11月6日,得知醫院將再派一批醫護人員支援核酸採樣點時,唐心一又一次主動向科室主任方元報名。這是她正式入職的第二周,也是她第四次報名參與核酸採樣。由於之前她沒有正式工號,一直未能參與一線核酸採樣工作。

“現在你是一名正式醫生了,這次你可以去了……”方元看著眼前這個倔強的小姑娘,點了點頭。

95后的唐心一11歲時罹患骨癌,經過十多次手術和化療幸運地活了下來,由於多次做手術,導致右腿跛行,被評定為肢體三級殘疾。在6年的時間,她一度依靠拐杖上學,也是因為在醫院的治療經歷,讓她堅定地選擇了學醫,勵志成為一名醫生去幫助別人。去年,從重慶醫科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唐心一以校招全場最高分的成績進入渝北區人民醫院實習,今年10月底正式入職放射科。“年幼時我曾因為腿腳不便自卑過,長大后意識到殘疾不是我的過錯,我已將老天給我的酸澀檸檬釀成甜美果汁,能有機會成為一名醫生,是我最大的幸運。”唐心一說。

11月7日早上6點,唐心一來到區人民醫院集合,這是唐心一參加核酸採樣的第一天。“看到集結點排成一列的整齊大巴,我有了馬上要投入‘戰斗’的緊張感。”在去往核酸採集點的路上,睡意開始襲來,但唐心一不敢打盹,一直反復地復習著培訓中學到的採樣要點和防護穿脫技巧。

到達核酸採樣點后,唐心一很順利地穿好了全套裝備,做好了防護措施,和幾名前輩一起變成“大白”。當天雖然是她第一次獨立上崗,但核酸採樣的操作很規范,隨著前來採樣市民的不斷增多,她的動作也越來越嫻熟。每次採樣前,都將酒精倒在手心、手背和指縫並仔細揉搓,隨后,拆拭子、採樣、裝好樣本,繼續手消……雖然隻有短短幾十秒,但每個步驟都一絲不苟。不但保質保量完成核酸採集,唐心一還十分注重“客戶體驗感”。每當有帶小孩的居民,因孩子年齡較小對醫護人員及核酸檢測心有畏懼、不願配合時,唐心一便會耐心哄道:“姐姐是‘大白’,不要怕!隻要張大嘴巴就可以啦,姐姐看看喉嚨裡有沒有病毒。”說完,還為配合的小朋友點贊。第一天上崗,她就採樣1200人次。“夸獎若干,微笑不斷,雖然腳有點累,但今日總體表現不錯。”在當天晚上的日記裡,這個樂觀俏皮的姑娘寫下了切身感受。

雖然已經連軸轉工作了10多天,但唐心一絲毫沒有喊累叫苦。隨著封控小區越來越多,唐心一又多了一份“掃樓”上門核酸採樣的任務。白天在核酸採樣點完成採樣任務,晚上又繼續和同事穿梭在各樓棟之間,帶著消毒工具挨家挨戶上門採集核酸。對這個跛足的姑娘來說,爬樓梯是最大的挑戰。“前幾天掃樓從下午持續到晚上,幾棟33層的高樓和需要爬樓的老舊小區,一層一層入戶做核酸,深夜時我已經嚴重體力不支了,特別是下樓時腿腳已經不聽使喚。”連續幾天的“掃樓”任務,讓這個27歲的姑娘聲音略顯疲憊但始終樂觀:“后面趁每戶掃碼間隙,我就一屁股坐在樓道地上喘口氣,順便緩解下腳疼,寬大的防護服下,反正也認不出我是誰,不怕被笑話。”

當天忙到凌晨2點,睡了不到4個小時,天亮后,唐心一和隊員們又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核酸採樣工作中。因為連續睡眠不足,當天投入工作不久,唐心一就胸口憋悶疼痛,差點暈倒。幸好工作人員及時買來了藥品,吃完藥她才緩解。

當記者問道,每天這樣高強度工作,辛不辛苦?唐心一鼻子一酸,卻還是露出微笑:“雖然辛苦了點,但晚上上門採樣時,抬頭看著星星點點的燈火,大家待在家裡,用他們的方式守護著這座城。這裡是培育我長大的地方,她一旦生了病,作為醫護人員,我也要用我的方式竭盡全力、義無反顧地去治愈她!”(記者 楊青)

摔倒兩次仍堅守一線

區婦幼保健院醫生江丹說,我還能再堅持堅持!

帶病堅持工作的江丹。本報記者 王彥雪 攝

帶病堅持工作的江丹。本報記者 王彥雪 攝

疫情當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正匯集成抗疫的強大合力,向“疫”而行。區婦幼保健院產科醫生江丹就是這樣一名堅守在隔離酒店的防疫工作人員。工作期間,她兩次摔傷,但深知疫情期間人手匱乏的她主動選擇留守,展現了一個黨員、一位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江丹目前是位於鬆牌路的某酒店的駐點醫生。11月6日,她下夜班后突然接到緊急通知,要在一個小時內完成集結,奔赴隔離酒店工作。江丹沒有猶豫,火速回家收拾了一些衣物便趕往指定地點,服務期限為20天,她和另一名駐酒店的護士一起,每天為近200人進行核酸採樣,同時承擔一些突發的醫療任務。

這是她第一次參加隔離酒店疫情防控任務,熟悉了工作后,習慣了工作節奏,11月9日晚,意外發生,江丹洗漱完畢出來時不小心摔倒,右手手臂受傷紅腫。出於醫生本能,她判斷應該沒傷到骨頭,找到與自己一起當班的護士拿來冰袋和雲南白藥簡單處理,想著休息一晚應該能好轉。當晚酒店裡一名哺乳期的母親與她5個月大的寶寶因為是密接人員被送至酒店,兩人均在發燒,孩子已經燒到了39度。當晚,江丹忍著疼痛一直照看著她們,並幫忙聯系發熱門診定點醫院,直到凌晨4點多才休息,早上8點,當她醒來時,她的手臂疼得幾乎抬不起來。

為了不耽誤工作,江丹聯系酒店工作組以及醫院,希望能派人增援。但因人手實在緊缺,江丹隻能繼續堅守。11月15日上午,意外再次發生,當時,她與同行護士正在對隔離人員進行核酸採樣,因地面消毒液未干她不慎摔倒,整個人向右偏倒,不但再次傷到了右手臂,右腳踝也扭傷。深知責任在肩的她,在短暫休息,並聯系相熟的骨科醫生判斷病情后,依然選擇繼續完成任務。“特殊時期,大家都很辛苦,都在堅守,我是黨員,這個時候更要咬咬牙。”江丹說道。說起連續兩次摔倒,她坦言,有時候也想過放棄,但一想到大家都在堅持,就覺得自己還能再堅持一下。

除此之外,家人的支持也是她堅持下去的動力。11月12日,她結束工作任務回到房間,發現之前叫丈夫寄來的一些生活物品終於被送到酒店,一起送到的還有一張丈夫親手寫的紙條:“老婆,你辛苦了!要注意安全喲,保護好自己,我們在家等你回家。”同時,江丹四歲的孩子親手畫的一幅《一家人》的簡筆畫也一起寄到。丈夫的紙條和孩子的畫被江丹仔細珍藏著,成為她心底的溫暖。

“正如那句話所說,‘多少人出不來的門,真的是我們想回去的家’,特殊時期,希望大家多理解、配合、支持我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江丹告訴記者。(本報記者 王彥雪)

“最后一百米”的接力 確保每一份生活物資送到位

毛安華將物資及時送到每一棟樓。本報記者 朱雲卿 攝

毛安華將物資及時送到每一棟樓。本報記者 朱雲卿 攝

本輪疫情發生后,為了保障群眾生活,許多小區提供了線上、線下生鮮超市名單,讓居民自行選擇採購,由配送小哥送到小區,再由志願者送到居民樓下,這“最后一百米”的接力,確保了每一份生活物資及時送到位。

11月15日下午,記者在回興街道國際家紡城小區看到,志願者們正把配送人員送到的物資,接力送到各個封控樓棟下。“現在基本上由配送單位送到小區大門口,再由我們接力分類,送到小區封控樓棟。”承擔該小區配送工作的志願者毛安華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后,他和小區的另外兩名志願者承擔了小區內4棟封控樓棟的近2000多戶居民的物資配送任務。從小區大門到小區樓棟雖然隻有150米的距離,毛安華一天的走動距離將近10公裡。

“現在我們主要配送蔬菜、外賣、快遞,還有居民點的小吃,我們根據分類,送到每一棟樓。”毛安華自己粗略統計了一下,他們一天要送300多趟,因為擔心居民久等,基本上東西一到就馬上為居民送過去。“非常感謝這些志願者,他們在,我們的生活才得到了保障。”該小區業主李先生表示。(記者 楊薈琳)

齊心協力戰疫情  志願堅守顯擔當

袁國棟正在接聽群眾來電   本報記者 周新宇 攝

袁國棟正在接聽群眾來電。本報記者 周新宇 攝

陳章輝將醫療物資裝上車。本報記者 韋圍 攝

陳章輝將醫療物資裝上車。本報記者 韋圍 攝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渝北的黨員干部、民兵、居民紛紛化身成為志願者,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用行動守護著這座城市。

志願者袁國棟:

“群眾事無小事,群眾反映的問題一個都不能擱置”

“我是從湖北過來的貨車司機,我的碼變紅了,怎麼辦?”“你別著急,慢慢說……”近日,仙桃街道同盛路社區24小時防疫熱線電話響個不停,志願者袁國棟一手拿著電話仔細聆聽,另一隻手快速地做著記錄。

袁國棟是區委組織部的黨員干部,本輪疫情發生后,他主動請纓,就地轉崗,擔任起疫情防控統一熱線“幕后接線”的任務,解答群眾疑慮,回應群眾需求,解決群眾訴求。袁國棟平均每天要接聽和撥打電話200余個,他把來電分為三類:一是政策咨詢,二是特殊訴求,三是情感宣泄。他會針對不同類別來電快速作答,能直接通過電話提供解決途徑的就告知群眾,不能立即解決的挂掉電話立即向上級匯報。

“群眾事無小事,群眾反映的問題一個都不能擱置。”袁國棟擁有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他知道在關鍵時刻如何用最溫情的方式、最快捷的速度回應群眾的訴求。

“電話連著兩頭,一頭是群眾的訴求,一頭是黨和國家的要求,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就應該挺身而出,認真聆聽群眾的疑慮,仔細回應群眾的需求,解決好群眾的訴求,堅決打贏疫情殲滅戰。”袁國棟說。

志願者王正全:

“我是黨員,又是民兵,關鍵時刻就應該站出來”

11月9日上午,正在茨竹鎮華蓥村工作的王正全突然接到鎮人武部工作人員打來的電話,讓他前往支援仙桃街道疫情防控工作。挂了電話,王正全回家與妻女告別后,簡單地收拾了幾件行裝,就和鎮上的其他民兵一起來到了新“戰場”——仙桃街道匯祥林裡3000高風險樓棟,負責樓棟的疫情防控和人員的物資保障工作。

“你好,你們家的菜到了,我放在門口了,記得拿哦!”從小區門口取回物資,再送到居民家門口,這樣簡單的動作,王正全輪值的時候一天要重復好幾十次。雖然已是冬天,由於穿著防護服,加之一直不停地走動,王正全的衣服經常被汗水浸濕。

“我是黨員,又是民兵,關鍵時刻就應該站出來!”王正全說。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參與疫情防控。在10月8日疫情發生時,他也第一時間站了出來,前往空港佳園小區,參與高風險樓棟的管控工作。

志願者陳章輝:

“好的,我馬上到!”

“還需要接人嗎?在哪裡?好的,我馬上到!”11月11日,在悅來街道陽光社區,穿著防護服的陳章輝正准備去接醫護人員到核酸點,一刻鐘前,他剛從核酸點回來。據了解,今年29歲的陳章輝是悅來街道一家房產中介公司的員工,做志願者已經有11個年頭了,至今已經參加過大大小小百余場志願服務活動。

悅來街道陽光社區所轄小區樓盤和居住人口多,各個核酸點位比較分散,因此,需要有人運送核酸採樣物資和醫護人員,擁有一台小轎車的陳章輝便自告奮勇地承擔起了這項工作。這些天,經常能看到他駕駛著自己的白色小轎車載著工作人員和醫療物資穿梭在街道—社區—核酸採樣點位之間。醫護人員需要上門採樣時,他幫忙提物資、錄信息,採樣結束后他又主動攬下所有“勞力活”,提著物資回到車上,盡量讓醫護人員輕鬆一點。

“我的家人特別支持我做志願者。”陳章輝表示,有著家人的鼓勵、社區工作人員的關愛和居民的理解支持,他更有動力做好抗疫志願服務工作。(記者 楊薈琳 周新宇 韋圍    通訊員 張倩)

王正全將物資送到居民家門口。本報記者 楊薈琳 攝

王正全將物資送到居民家門口。本報記者 楊薈琳 攝

“紅碼”患者獲及時救治 感謝信寫滿醫患情深

“紅碼”患者手寫的感謝信   本報記者 楊青 攝

“紅碼”患者手寫的感謝信。本報記者 楊青 攝

“感謝你們的及時救治……”11月15日,重醫附三院婦產中心收到李女士手寫的一封感謝信,字裡行間表達著她的無限感激。

11月7日,李女士被確診為宮外孕,后因屬於確診新冠陽性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於11日閉環轉運至重醫大附三院進一步治療。李女士來的時候,一度很擔心自己健康碼變紅會被“另眼相看”。

“不用擔心,有什麼需要盡管提出來,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你解決!”醫護人員一句句暖心的話語,瞬間讓李女士安心,原以為會被“區別對待”的她,這一刻被溫暖包圍。幸運的是,經醫生審慎評估,李女士可以保守治療。

“特殊時期,醫院在各個科室都設置了過渡病房,入院病人和陪護在過渡病房中48小時確認2次核酸陰性后再根據情況轉入其他病房。”該院婦科護士長陸敏表示,因為患者是“紅碼”不能隨意走動,所以每天早上醫護人員會詢問她想吃什麼,根據她的需求和住院期間的營養需要,進行餐食的合理搭配,其余時間也會和她聊天,幫助她緩解焦慮。

“醫護人員像家人一樣關心我”“我心裡更踏實了”……感謝信中,李女士既記錄了住院期間和醫護人員的對話,也表達著自己內心無盡的感動。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沒有把“紅碼”患者簡單視為“危險”患者,反而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多了關心和安慰,每一項服務都做得規范而細致,讓李女士對這次特殊時期的就診經歷感到十分暖心和安心。

11月15日,經過醫護人員的專業治療和精心照顧,李女士順利出院了,這封手寫的感謝信定格了特殊時期的醫患情深。(記者 楊青 通訊員 凌葉) 

幼童頭部受傷流血不止  民警暖心助力火速送醫

 “我的孩子在家裡不小心摔傷了,頭一直在流血,我們不能開車出去,警察同志快幫幫我們……”11月16日11時,身處管控區的渝北民警接到一對夫妻的緊急求助,隨即施以援手,在民警暖心護送下,孩子得到了及時救治,目前已無大礙。

當時,區公安分局龍山派出所民警楊林川正在管控區執行任務,市民馮女士和丈夫抱著孩子向著他的方向匆匆跑來,孩子的額頭受傷,傷口流血不止,於是便出現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趕緊送醫院,坐我們的警車去。”楊林川一邊立即與社區進行溝通協調,一邊領著馮女士一家前往管控區卡點乘坐警車前往醫院。

正在幫助卡點工作人員搬運防疫物資的民警肖元進、輔警唐凱聽聞這一情況后,立即發動警車護送其前往就近醫院治療。路途中,孩子依偎在母親懷中支支吾吾地喊著“媽媽,我疼!”一旁的馮女士心疼得直掉眼淚。唐凱一邊安撫馮女士情緒,一邊與孩子溝通交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肖元進一路拉響警笛疾馳護送,僅用2分鐘便將孩子送到了醫院。

目前,孩子的傷情已無大礙,正在治療康復中。(記者 王彥雪 通訊員 劉璐璐)

本組稿件轉載於渝北時報

(責編:劉政寧、張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