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燕麦村小之变

2020年07月20日08:39  来源:重庆日报网
 

  “刘老师,再见!”

  “暑假要注意安全啰!”

  7月8日下午5点,城口县明中乡燕麦村小,当最后一名学生挥手道别离开后,校长刘多勇转身到教室里再巡查了一番。

  燕麦村小距离城口县城82公里,是一所大山里的村小,当地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学校一共有9名教师、118名学生,其中一大半学生是住读生。

  提起村小的变化,刘多勇和老师们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曾经老师“兼职”卖蕨菜

  如今不少老师买了小轿车

  “刘老师,又来‘检查’我们的工作啦!”

  “路过,顺便来看看细娃些。”7月6日上午,63岁的刘芝裕在燕麦村小的大门口,碰到了学校的数学老师贺启兵。

  “有段时间没来,学校又变样了。”看到校园一侧新开辟出来的绿化地,刘芝裕连连点头,“我也曾是乡村教师,在村小教了41年书,那阵条件比起现在可差太远了。”

  刘芝裕是刘多勇的父亲。“我们教书那个年代,教室全是瓦房、土墙房,教室前的空坝子就是操场,中午老师和学生没饭吃,都饿起肚子上课,下午2点就放学。”提起曾经的教书经历,刘芝裕很感慨。

  摆起父亲的“龙门阵”,刘多勇对一件小事记忆犹新。

  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神色凝重地回到家,整晚一言不发。第二天,他听母亲说,父亲所在学校有个代课老师的娃儿停学了,因为交不起学费。

  “那时乡村教师的收入低。”刘芝裕长长地叹了口气说,当时为了供刘多勇兄妹读书,他也不得不利用课余和假期,干些其他活挣钱,甚至会走大半天山路去农户家收蕨菜,再走大半天路把蕨菜拿到场镇去卖,一斤能赚一块钱。

  “那都是老黄历了,这些年乡村老师待遇好了。”刘多勇说,现在学校老师的工资加各类补贴,一个月有好几千元,收入不比县城里的老师低,不少老师还买了小轿车。

  曾经孩子上学往返几小时

  如今住读方便多了

  “我对燕麦村小太熟悉了,当年我在这里读了一年书。”49岁的燕麦村小副校长刘勋亮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他在燕麦村小读书时,学校还没有学生宿舍。

  那时,他每天从家里走到学校要3小时,往返就需要6小时。有一次他起床晚了,只得一路小跑往学校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掌触地崴了。

  “直到现在,遇到天气变化的时候,这只手掌还会隐隐作痛。”刘勋亮说。

  1992年,从城口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勋亮回到明中乡,在他曾经读书的燕麦村小当了一名乡村教师。

  “那时学校条件依然不是很好。”刘勋亮说,最初到学校的时候,教室是“开敞式”的,教室后面有一条过道,那是附近村民到小河边挑水的必经之路。上课时,不时有附近的村民挑水过路,桶里的水荡出来,将教室地面打湿一大片。

  老师和学生住在空余的教室里,地面铺上麦草,学生就睡大通铺。

  “如今,学校真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刘勋亮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400多万元,在燕麦村小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宿舍、塑胶运动场。学生有了寝室,8人一间,每间寝室都有卫生间。他们再也不用翻山越岭步行几个小时上学了。教师寝室则是一人一间,学校还给每位老师配了洗衣机等电器。

  曾经老师感到失落

  如今对乡村教育充满信心

  事实上,让老师们感到幸福的不仅仅是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

  7月3日下午,燕麦村小4年级的学生上美术课,画蚊子。26岁的李书红老师打开教室的互联网设备,黑板顿时变成了一块大屏幕,网络课堂开始了。

  线上,专业老师耐心细致地给学生们讲解蚊子的基本生理构造和外形特征,以及如何用画笔简单描绘蚊子的模样。线下,李书红则根据网上授课老师的讲课内容,给学生及时的指点和帮助。

  2016年,李书红通过选拔考试,分到燕麦村小。“一到学校,我心都凉了半截。”当时,李书红心里一直嘀咕,“在这所偏远的学校,我能有啥作为?”

  然而,随着学校一天天发生变化,李书红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李书红高兴地说,这几年学校先后修建了图书室和各种功能室,还开设了舞蹈、合唱、粘土创客、手工、口风琴等社团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去读书,或者去参加活动,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

  “前不久,全县‘美丽乡村互加计划’教育工作推进会就在我们燕麦村小开的。通过网络直播,全县1000多名教师收看我们的教学实况,城里很多学校的老师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李书红一脸自豪。

  “以前,不少老师在村小教书,只是觉得找到了饭碗,却看不到希望。现在,老师的待遇提高了,学校硬件提升了,‘走出去’的机会多了,我们乡村教师也能有大作为。”刘多勇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 匡丽娜

(责编:陈易、张祎)

本网专稿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

原创

头图推荐

  •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 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两成 产能翻一番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
  • 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
  • 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
  • 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业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
  • 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

图片新闻

  • 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倡导文明驾驶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 铜梁:莲藕产业连成线 乡村富起“一大片”铜梁:莲藕产业连...
  • 刘寒同:17年坚守渔政执法岗 守好母亲河刘寒同:17年坚...
  • 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 唐贞观时期垫江县令王才墓志铭被发现唐贞观时期垫江县...
  • 丰都龙河镇:兴产业 惠民生 促振兴丰都龙河镇:兴产...
  • 两江新区龙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难两江新区龙安路口...
  • 涪陵:旱地种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种旱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