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还在上大三的焦兴涛创作的第一个“城市雕塑”
时隔多年,焦兴涛再次回忆起14岁那个下午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主色调竟是玫瑰色的,那是夕阳西下带来的光影效果。
“有雾,对学艺术的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7月29日中午,坐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公社自己的工作室里,焦兴涛回忆起这些时才不经意地发觉,距离自己离开土生土长的成都只身一人来渝求学,而后又完全扎根这里,已经36年了。
36年前直奔川美名气而来
1984年,焦兴涛14岁,他同时考上了成都七中和远在重庆的川美附中。当时,焦兴涛已经坚定地想走学艺术这条路,所以他心里的答案又是如此明晰:“我毫不犹豫地选了来重庆读川美附中,可以说是夙愿得偿吧。”
“这证明那时川美就已经有相当大影响力了。”现在看来算是自夸,但焦兴涛说那时川美在自己心目中绝对算得上是颇具诱惑力的金字招牌。“这个选择也几乎意味着,我走上了只有搞艺术的这一条独路。”
重庆的雾特别能激发想象力
独自一人拎着一个大箱子、坐了12个小时绿皮火车到川美附中报到的焦兴涛看到重庆的第一眼,可以说是极富想象力的。“我只记得跟着学校接站的人上了车,进了城又出城,再进城再出城……然后黄桷坪到了。”郊区,学校给焦兴涛留下这样的第一印象。
“我来报到之前,对重庆最深刻的印象是雾。”有印象,但又看不太清,这样的雾都景象似乎也刚好跟重庆在焦兴涛心里的轮廓相吻合。“这对学艺术学生来说是特别激发想象力的事情,这是非常特别的意向。”
重庆直辖是我留下的重要原因
1988年,焦兴涛如愿考上了四川美术学院。但和其他普通大学新生不同的是,像焦兴涛这样从美术院校附中升学上来的学生更多的感觉是“重复”。作息,在川美附中时就已经和大学差不多自由了。而艺术、专业方面,该了解的高中都已经接触遍了。
更重要的是,在焦兴涛印象中,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艺术潮流又刚好处在一个“过去的在延续,新东西还在萌发的阶段”,“对我们的学习来说,是带有某种苦闷的。”川美名震全国的伤痕美术和乡土美术,似乎又和焦兴涛所学的雕塑总是隔着一步之遥。
临近毕业,焦兴涛和同学们都有了一种强烈的情绪,“就是想作品不再像以往那样‘说话’,雕塑就是应表现自己的生活及其相关,抛弃纪念性。”1993年,焦兴涛的毕业创作、自塑像《皮夹克》也在这样的想法下应运而生。焦兴涛说,自己当时更想看看(雕塑)写实能到什么样的程度才不像“雕塑”。
等到焦兴涛硕士研究生毕业时,传来了重庆即将直辖的消息。“这成了我留在重庆的重要原因,就是感觉想象中自己未来的可能性都因此有了不一样的期盼。”
成都底蕴深厚,重庆新锐前卫
成渝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差别,有两件事让焦兴涛印象深刻。“1993年我本科毕业,我们一个班7个人,除了我考研留下,其余6个人全都去了成都。”焦兴涛说,这足以证明当时从文化设施、院团建设到人才吸纳,成渝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对艺术而言,焦兴涛觉得成都更市民化、休闲化,审美化一些,而以川美为代表的重庆则是前沿、生猛、新锐的。“重庆特点鲜明,成都厚重丰富。重庆如果再加强一些文化的丰富性,体验性则会更好。”
焦兴涛结合自己从事雕塑创作、教学多年的经验来看,成都“有文化”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如果今天做艺术待在重庆似乎又更有优势。“这里有更丰富的生活现场。”他举例说,比如现在火爆无比的交通茶馆,“它就是颠覆了温文尔雅的文人化的传统,代表的是更现代化的艺术发展方向。”以其为代表的重庆生活的强度刚好能带来艺术的锐度。“我的感觉是,在重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可以思考得特别深,既有前卫的方向,又满足了社会美育方面的需求。相当于就是把艺术中的美术馆化和庸俗工具化,想象激情的部分直接和生活对接上了。”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简介
焦兴涛,1970年生于成都,199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四川美术学院副校长、雕塑系主任、教授,中国美协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美协副主席、重庆市雕塑学会会长。1999年,作品《魂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2014年,作品《逐梦》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2019年,作品《烈焰青春》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一图看懂:上合数字经济论坛为何在重庆举办 2021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8月23-25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将在重庆举行,确认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实现了上合组织国家代表参会全覆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