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为有源头活水来——南水北调全媒调研小分队采访札记之一
这是一次关于水的追寻,起点在横跨鄂豫两省的丹江口水利枢纽。
我们看的是水,寻的是生活、生产、生态“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的活水源头。
来到丹江口水库,很难不被它的“颜值”吸引。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关键性控制工程,培厚加高后的大坝,坝顶高程由162米抬高至176.6米,总库容增至339.5亿立方米,才有了这一汪横无际涯的碧水。
它的“实力”同样亮眼。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丹江口水库不负重托,近五个供水年度的供水量逐年上升。截至目前,水库已累计向北方供水超348亿立方米,让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用上了南水。
巨大的坝体,从右向左分布着供航运使用的升船机、深孔泄洪坝段、堰顶泄洪坝段、厂房坝段等。以防洪供水为主、结合发电航运,丹江口水库折射出人和水的复杂关系。
在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调度大厅,记者注意到墙面上的规程写着:“兴利服从防洪,电调服从水调;生态、发电、航运调度相协调,并服从供水调度”。
“丹江口市因坝而设,因坝而兴,因此大家都十分珍惜这汪碧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公司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汤元昌说,当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去保护好、利用好它,给北方人民送去好水。
从南到北,同饮一江水,水质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如果说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的“大水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的陶岔渠首就相当于控制丹江口水库出水的“水龙头”。
记者看到,库区水进入渠首大坝就要经过“三道关”。首先,2道拦网用于阻挡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再用清漂机器人“查漏补缺”。
这些机器人外观看起来像一艘小船,它用前方的触角收集小漂浮物,内置的过滤细网孔径最小只有5毫米,足以让漂浮物“无处遁形”。
渠首一滴水,历“检”诸多次。为了让流向千家万户的水更加清甜,这一路的努力不容忽视。
都说南水北调源头的丹江口水质可以达到饮用级,于是小分队记者们和工作人员在丹江口水库中心和陶岔渠首水质监测点,直接取了水,对杯“畅饮”。
在陶岔渠首水质自动监测站里,渠首分局水质监测中心监测员李楠介绍,中线沿线总计有1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全天24小时动态监测水质安全。
对大家刚喝下的水,检测结果显示,“水温21.7度,PH值8.03,弱碱性水。”李楠开玩笑地评价,“适合饮用。”
“2020年全年监测中,366天里有360天达到Ⅰ类水标准,占比98.4%。”陶岔管理处水质专员尹延震说,近年来随着库区关停一大批污染严重企业、开展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生态持续向好,Ⅰ类水占比逐年升高。
晚霞洒在陶岔渠首大坝上,目之所及,岸边郁郁苍苍,如绿海泛金,美不胜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新华社记者屈婷、黄垚、邵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