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保护长江上游鱼类资源,重庆已搭建人工鱼巢鱼礁8.3万平方米,预计可产卵2.4亿粒,孵化鱼苗1.9亿尾

为“鱼妈妈”搭产房 让“鱼宝宝”住新家

2021年06月05日08:09  来源:重庆日报网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鱼类产卵场的人工鱼巢。

  “看,这根水草上有好多鱼卵……再往前靠一点,我拍几张照片回去存档。”5月29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津段古家沱鱼类产卵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队员们划着小船,老师张春霖在船上操控着水下无人机,观察鱼在水草上的产卵情况。

  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多少年来,随着水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的日益加剧,长江上游出现渔业资源衰退、物种加速濒危等问题。

  为增加天然鱼类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2005年,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江津珞璜地维长江大桥以上115.22公里江段被划入保护区重庆段范围,保护区内生活着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68种珍稀特有鱼类。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人员正在采样。

  每年3月,长江鱼类进入产卵季,整个产卵孵化期持续约3个月。这段时间也是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团队最为繁忙的时候,他们要在人工鱼巢近距离研究长江鱼类的产卵情况和水质情况,收集鱼卵进行样本分析等。

  近年来,我市相关部门根据鱼类繁殖习性,人工模拟鱼类产卵环境,在重庆段水域建设人工鱼巢,满足鱼儿产卵需求,给“鱼妈妈”产卵孵化提供舒适场所。

  截至目前,重庆段共建有人工鱼巢鱼礁8.3万平方米,预计可产卵2.4亿粒,孵化鱼苗1.9亿尾。

  首席记者 龙帆 摄影报道/视觉重庆

科研人员操控水下无人机,查看鱼在水草上的产卵情况。

科研人员收集的鱼苗。

附着在人工鱼巢保护网上的鱼卵。

科研人员对人工鱼巢附近水域进行水体环境DNA采样。

科研人员在人工鱼巢查看鱼类产卵情况。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渔业资源与保护学实验室,科研人员查看鱼苗生长情况。

(责编:秦洁、张祎)

本网专稿

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汽车行驶在重庆市黔江区中塘镇双石村的“挂壁公路”上。杨敏摄 重庆黔江:“挂壁公路”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黔江区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在峡谷、沟壑、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一条条“挂壁路”“盘山路”。…【详细】

原创

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村民在重庆市垫江县沙坪镇毕桥村高标准农田水稻基地用农机收割水稻。龚长浩摄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立秋后,重庆市垫江县45万亩水稻相继成熟,稻田到处可见收割机抢收粮食的场景。…【详细】

原创

川渝滇黔藏“跨省通办”服务专区上线  人民网重庆8月20日电 (刘政宁、周小平)20日,由川渝滇黔藏西南五省区市联袂打造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正式上线,将为企业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异地办事服务。 据了解,新上线的“跨省通办”服务专区是为贯彻落实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详细】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