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代表、渝中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永祥 渝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人民网重庆1月15日电(陈琦)作为重庆母城,渝中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哪些新的亮点?重庆提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重庆商贸核心区的渝中区,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重庆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期间,重庆市人大代表、渝中区区委副书记、区长左永祥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3年,渝中区将通过塑造核心商业地标、大力发展夜经济、优化国际消费环境等方方面面着手,建设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升格为“国家级”步行街
以后在解放碑逛街将更加“高大上”
2019年12月底,商务部下发通知,将对全国11条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品位步行街。解放碑步行街作为重庆唯一代表,被纳入全国首批试点范围。
左永祥说,这是渝中区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的一个可喜成果,以解放碑商业街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解放碑区域的高端服务业水平。
解放碑步行街提档升级 邹乐 摄
目前,解放碑步行街正在进行改造提升试点工作,解放碑—朝天门片区备受关注。渝中区将紧紧抓住全国首批高品质步行街创建机遇,实施完善街区规划体系、街区消费升级、建设绿色品质街区等七大举措,带动解放碑新一轮焕新升级。
“一方面要聚焦‘首店、首牌、首秀、首发’,发展首店经济,打造城市秀场。此外,围绕复兴主城夜消费目的地,渝中规划了夜经济‘两带十地标’。”左永祥介绍,包括打造大鹅岭夜游带,串联贰厂和李子坝片区;激活“十八梯——解放碑——朝天门”夜间消费廊道,注入夜间文艺剧场、夜间博物馆等新业态等。
未来的解放碑步行街,借力丰富的文旅、外事资源等优势,将大步迈进国际化、高品位、高标准步行街行列,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
让“网红”变“长红”
打造渝中高品质人文环境
留住‘母城’记忆、传承历史文脉、展现人文魅力。近年来来,渝中区致力于“人文渝中”建设,打造高品质的人文环境,让“网红”变“长红”,成为全国知名都市旅游目的地。
2019年,渝中区接待游客67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亿元,人均旅游消费增长10%左右,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
去年,渝中区完成了巴县衙门旧址、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等26处文物保护工程,让重庆古城墙遗址、怡园等一批标志性历史文化建筑实现了有机更新。
渝中夜景 邹乐 摄
老旧社区改造方面,渝中区全力推进大田湾-文化宫-大礼堂文化风貌片区保护改造,建成开放了白象街、戴家巷等15处传统风貌区和山城老街区,启动重庆数字文化产业园、山城影视产业园建设,山城巷、三层马路等风貌区逐渐成为文旅发展新热点。
同时,持续开展洪崖洞及周边区域提档升级,支持长江索道、联合国际大厦合作打造文旅项目,推动嘉陵江索道复建。持续开展“重庆飞·山城游”项目合作,建设航空旅游便捷通道。推动朝天门景区、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创建4A级景区。
“新的一年,渝中区将坚持大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兴城,深入推进人文渝中建设,提速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魅力城区。”左永祥表示。
扮靓“重庆客厅”
建国际交往高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渝中作为重庆“母城”、主城核心,外事资源富集,跨国企业、国际机构、国际人才集聚,一直以来是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
“近年来,渝中的开放之门越来越大、开放之路越来越广。”左永祥表示,渝中半岛叠加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平台。汇聚了大量世界500强及中国100强企业,齐聚了全市11家驻渝领事机构,具有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的独特优势和条件。
解放碑国泰中心 邹乐 摄
围绕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渝中区和新加坡互通资源,在引入外资和高端服务业的同时,也实现了走出去的目标。“小滨楼、吴抄手、德元等渝中区餐饮老字号,组团进入了新加坡樟宜机场。”
目前,渝中区正在推进国际化城区建设,持续推进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和国际社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生产、生活、政务服务环境。完善朝天门、解放碑等国际化配套功能的改善与优化。
“我们将发挥重庆‘母城’优势,推进‘人文渝中’建设,建好两江四岸核心区,打造好解放碑步行街,推动解放碑朝天门融合发展,把渝中建设成为展示重庆历史人文魅力的窗口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的高地。”左永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