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特殊的集体婚礼

2020年01月20日08:21  来源:重庆日报
 

戴红花的两对“新人”和客人们合影,左为唐忠见、何六妹夫妇,右为唐昌彬、龙海辉夫妇。

  1月16日,农历2019年腊月廿二日。

  市级贫困村——永川区来苏镇关门山村建卡贫困户唐昌彬家和唐忠见家,红红的对联贴门框,红红的“喜”字在中央,红红的气球挂满墙,一派喜庆氛围。

  唐昌彬、龙海辉夫妇,唐忠见、何六妹夫妇在区级部门、镇村帮扶干部的见证下,从20多年的事实夫妻成为了合法夫妻。

  来宾们唏嘘不已,这场特殊的集体婚礼,来得着实不容易。

  一副对联

  上联:精准扶贫手牵手;下联:千里寻亲心连心;横批:共产党好。这是贴在唐昌彬、唐忠见两家大门上的对联,浓缩了两段因扶贫走访引发的相似的千里寻亲佳话。

  何六妹是瑶族人,25年前离开家乡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菇类村,“嫁”到关门山村。

  龙海辉是彝族人,21年前离开家乡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梭山镇挖水村,“嫁”到关门山村。

  尽管她们来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却有着相似的命运:长期与亲人失去联系,以至户口被当地注销,成了“黑户口”。

  没有户口,婚姻名不正、言不顺;没有户口,20多年没有出一趟远门;没有户口,不能享受脱贫攻坚惠民政策……

  2019年,在对口帮扶部门、来苏镇党委政府、镇村干部的帮扶下,她们踏上了相似的“回家路”——通过千里寻亲,见到了阔别20多年的亲人,补办了户口(本报曾于2019年5月24日刊发报道)。

  在关门山村扶贫干部的持续帮助下,两对夫妻到永川民政部门补办了结婚证,何六妹、龙海辉把户口迁到了关门山村。

  同时,她们收到了“帮扶礼包”:

  何六妹享受到了每月170多元的低保政策;村里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792元;帮助她家种植了4亩柑橘,有望明年挂果。

  2019年12月,扶贫干部帮龙海辉申请了公益性岗位,今年开始,每个月有792元的稳定收入;介绍龙海辉在关门山村谷显德农业园区务工,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鼓励其子唐绍露到重庆务工,月收入3000余元;帮助其发展家禽家畜,养殖山羊8只,鸡鸭50余只。

  龙海辉、何六妹感激地说,党和国家的关怀,是给我们的最大的“结婚礼包”。

  一场婚礼

  16日12时8分,唐昌彬和妻子龙海辉、唐忠见和妻子何六妹,佩戴大红花,满脸笑容地站在了大门前。窄窄的院坝里,站满了前来祝福的人们。

  “现在,我宣布,唐昌彬、龙海辉,唐忠见、何六妹,两对夫妇的集体婚礼现在开始。”婚礼主持人、关门山村第一书记邓德学话音刚落,两束礼花凌空飘舞,小院响起欢呼声、尖叫声与热烈的掌声。

  随后,作为证婚人,来苏镇党委书记唐文模向两对夫妻颁发了大红的结婚证书。掌声中,两对夫妻接受着亲人般诚挚的祝福。

  邓德学说:“当初因为穷,你们办不起酒,住在一起就算结婚了。今天政策好了,该补的结婚证还得补,该补办的结婚礼还得办!”

  听到这话,两对不再年轻的“新人”眼里,泛出了泪花。

  一群“家人”

  这场婚礼,关门村两委会酝酿已久。

  怎么办?在哪里举办?两委会一班人先把调子定下来:简朴、喜庆。村里出钱,写对联,买双喜剪纸,就地采购贫困群众的鸡鸭鱼肉;镇村帮扶干部出力,帮忙布置院子,贴对联、沾“喜”字、挂气球,杀鸡宰鸭,借桌凳、餐具……

  59岁的村党总支书记伍开玉亲自下厨,忙里忙外。“因为隔得太远了,两家的娘家人都没有过来,我们帮扶干部既是婆家人,也是娘家人,这个婚礼我们包了。”伍开玉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

  “感谢党,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龙海辉说,自己不会说话,只能憋出这几句,但是心里全是开心和幸福。

  “啥子都帮我们考虑到了。”唐昌彬患有肺病,干不了体力活,53岁的他脸上掩饰不住做“新郎倌”的喜悦,“过年后就去检查,把病尽快治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生活。”

  永川区融媒体中心 文/龙远信 图/陈仕川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