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红岩魂陈列馆内展示的狱中红旗。记者 齐岚森 摄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49年10月7日晚,重庆歌乐山下白公馆看守所的一间牢房内,几名衣衫褴褛的革命志士围着一面新做好的“红旗”,低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
“他们就是当时被囚禁在白公馆看守所的罗广斌、陈然、刘国鋕等人,他们为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上了一份礼物——一面特殊的五星红旗。”1月19日,在红岩魂陈列馆内,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对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这面红旗背后的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让牢房沸腾了
“这面狱中红旗源于罗广斌听到的一个消息。”红岩魂陈列馆内,王浩指着橱窗内展示的狱中红旗说。
1949年10月7日,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7天,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信息,被囚禁在白公馆看守所的罗广斌等人并未得知这一消息。
那天下午,罗广斌刚刚走出牢房,准备去放风,同狱的原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叫住了他。
黄显声小声地对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于7天前在北京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风靡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放风结束后,罗广斌赶紧回到牢房,把这一喜讯分享给每一位同志。
“罗广斌带来的这一消息,让整个牢房沸腾了。”王浩说。据史料记载,与罗广斌同在一间牢房的王朴、陈然等难友听到这一喜讯,兴奋得几乎跳起来。
就地取材
连夜赶制五星红旗
重庆日报记者仔细端详红岩魂陈列馆内的这面狱中红旗后发现,这面狱中制成的五星红旗上,一颗最大的五角星位于旗帜的中央,而其余四颗小五角星分别位于四个角落。原来罗广斌等人在制作五星红旗时,谁也没见过真的五星红旗。这面狱中红旗可以说是他们想象中的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7日深夜,罗广斌和战友们避开特务的监视,庄严而肃穆地面朝着北方,眼含热泪,共同想象着国旗飘扬在祖国上空的场景,讨论着国旗的样式,想象着解放区群众振奋的面貌。这时,罗广斌脑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动情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有个建议!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等人民解放军到来的时候,我们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去!”
罗广斌的话很快得到难友们的响应,大家马上翻找各种各样制作红旗的材料。罗广斌扯下他的红色绣花被面,陈然同志拿出了黄纸,王朴等同志准备好了铁片,磨成刻刀……
罗广斌等人虽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但这五颗星星如何排列,大家并不清楚。“因此在粘贴五角星时,难友们有的觉得五颗星星应该一字排开,也有人认为五颗星星应该相互挨着组成一个圆圈……”
最终,罗广斌提议,将最大的五角星摆在中间,其余四颗稍小的星星摆在四个角,象征着全国四万万同胞围绕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他的提议获得了难友们的认同,大家立刻着手制作五星红旗。经过一个通宵的奋战,这面五星红旗终于制作完成,大家把红旗平整地放在囚房中间,一边低声欢呼,一边轻哼国歌。
多种表现形式
再现红旗背后的故事
重庆解放后,罗广斌与杨益言在创作小说《红岩》时,把制作狱中红旗这一情节进行了艺术地再现。
随着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发扬,这面红旗背后的故事也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创作的重要题材。除了小说《红岩》外,革命志士绣红旗的场景还出现在电影《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中,特别是在重庆市川剧院编排的新版川剧《江姐》里,以黄色绸带舞再现绣红旗的情景更是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
为何这面红旗会受到如此追捧?在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原主任厉华看来,除了这面红旗本身就具备很高的文物价值外,更重要的是,这面红旗象征着以陈然、罗广斌等为代表的地下党员对新中国的美好憧憬。
厉华说,今天,我们广大党员同志仍然要像这些革命先烈一样,不忘初心,践行诺言,干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黄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