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辩论高手 他对待时间很“苛刻”

重大新闻学院的廖元植,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已保研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

2020年03月25日08:02  来源:重庆晨报网
 

廖元植在图书馆学习。

辩论比赛中的廖元植(左二)。

  临近毕业,重庆大学2016级新闻学院的廖元植,已保研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新闻与传播硕士。在重庆大学本科学习中,他不仅保持新闻学院总绩点第一,还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奖学金,第九届华语辩论世锦赛西南赛区冠军,第一届世界大学生巡回辩论赛西南赛区冠军等荣誉。他虽主攻新闻学,却有着比一般理工科生对时间上更严谨的管理态度。

  等校车的时间都不放过

  昨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联系上廖元植,目前他仍在老家,通过网课自主学习。廖元植给大家的印象是一位阳光的大男孩,长相帅气,不仅成绩优异,办事能力也非常强。

  在许多人眼里,廖元植虽然学的是“文科”专业——新闻,但在对时间的利用上,却比许多理工科的学生更为严谨。

  记者了解到,想要保持三年绩点第一绝非是一件易事,而在这样光环的背后,是无数个填满学习的细碎时间。廖元植充分利用所有碎片化时间摄入知识:课前、睡觉前、等校车、甚至是食堂点餐等待时间都不“放过”。

  “我利用碎片化时间一般是针对学习而定,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外的时间就是我的学习时间。”廖元植告诉记者,当任务量不大时,他就会按照碎片化时间长短来学习,比如等校车、吃饭、课前的时间,会看一些新闻和论文摘要等;比如一个下午、晚上两个小时就会看专著,进行预习、复习总结。

  当遇到学习任务较重的时间段,廖元植便会制定一张专门的时间表,督促自己学习。“同时,时间表相当于一个任务进度的提醒,会让我及时发现有哪些地方还有疏漏。”廖元植说道。

  廖元植说,在上大学后,因为自己的事比较多,时间比较挤,但是要学的知识很多,也想多学一点。于是在“时间紧张和摄入知识量的双重压力下”逐渐养成了尽量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方式。

  学习安排精确到小时

  大学繁忙的学习生活让廖元植学会了如何去规划好自己的每一刻时间,这种自律的习惯,即使是假期也一直保持。无论是暑假还是寒假,他都会提前给自己列一张时间表,把学习任务精确安排到每一小时做什么,“今日事今日毕是我的原则,所以列的表格我会严格执行。”

  在寒暑假期间,廖元植总会对照下一学期的课程表,然后到图书馆去将自己认为较难的科目教材找到,带回家阅读学习。

  廖元植还是一位非常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广泛,专业书、政治学、心理学、小说等等。

  “最喜欢的还是新闻传播学和社会学相关的书,大体上都和专业相关。”廖元植告诉记者,他最喜欢的新闻纪实是一位叫做盖伊·特立斯的记者报道,而理论方面的他则喜欢迈克尔·舒徳森的作品。另外,《被仰望的与被遗忘的》、《发掘新闻》、《远的历史近的情》等中外作者的作品,都是他喜爱的书籍。

  辩论让他理解责任与期望

  学习之余,廖元植最热衷的一件事——辩论。他认为辩论可以让他更加懂得如何思考,让他更懂得如何去表达,以及对自我的认知。

  “辩论是一个很自我的过程,以往我们更多的是跟着社会主流观点走,辩论是以我的经验和观点来解读世界。”廖元植说,他很享受这种直接与社会对话的感觉。

  令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赛是2018年在北京举行的华语辩论世界杯比赛,辩题是“人不轻狂枉少年/亦少年”。虽然他没能上场比赛,只是一名替补队员,但却见证了整场比赛的艰辛。“那时,发现辩论对于我,不仅是输赢,还有一份责任和期望。”廖元植说道。

  回渝不久,正巧赶上“全国大学生巡回辩论赛”在重庆举行。“因为我们之前的比赛成绩不理想,回校后还有很多课程要考试……”廖元植回想起那时,自己非常的无助和彷徨。

  廖元植为了证明重庆大学这支队伍可以打好比赛,他就带着比自己低一级的辩手们参加了比赛,最终赢了。

  “那次比赛,即便有一些同学无法参赛,但也不断为我们提供支持和帮助,所以比赛打到后期我也经历了心态上的转变——从无助到自信满满,感觉我们这支队伍有很强的凝聚力。”廖元植说,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感动。

  辩论带给廖元植最多的是一种陪伴感和归属感,“赢了比赛大家一起欢呼,输了彼此安慰,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不仅能力强,心态也需强大

  不仅如此,大学四年廖元植还加入了学生会和社团,大三担任了新闻学院学生会主席和重大记者团的副团长。学业、社团活动、辩论比赛……他不仅能力强,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

  “把伤痛合理化”是廖元植前行路上一直保持的心态,他告诉记者,大学生活不可能不遇到一些挫折、困难,但不要有畏难情绪,要将它当成生活中正常、合理的一部分,心态就会放松很多,许多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廖元植告诉记者,回望自己的大学生活,总体上时间都过得比较紧凑。“我在大学不仅是一名学生,还是一名学生干部和辩手。在学校,每天都会有大小事宜需要自己去处理。”面对这样的情况,廖元植告诉自己“伤痛需要合理化”,现在做的事都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不要有畏难情绪、也不要过分抱怨。

  另外,在学校的教育下,廖元植也理解了大学生不应该是退守在别人庇护下的群体。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伤痛和挫折是难免,不能停步不前。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付迪西

(责编:陈易、张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