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泰康同济医院大楼
时间:3月24日
地点:武汉泰康同济医院
记录人: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 方玉强
许多朋友、同事和病友看到一些医疗队从武汉撤离的新闻,都关切地问我:“你们回来了吗?”我说:“我们仍在坚守,和最后的胜利拥抱。”我们重症科医护人员每一天虽艰苦但充实。
我虽然昨天值了夜班,全身酸痛,但早上5:20,紧绷的弦还是让我醒过来了,虽然闹钟定的5:40,我苦笑一下,稍活动下筋骨,赶紧下床洗漱,喝了杯咖啡,轻轻开门关门,穿上放在走廊里面的军装,走到楼下,5:50。
上班途中
驻地单位领导(其爱人是武汉中心医院医生,抗疫到现在没回过家)和自愿者热情的招呼我们领早餐,他们每天6:00前就给我们准备好了。带着早餐登上通勤车,司机为了不影响大家开得快速而平稳,大家也闭着眼抓紧时间休息。
50分钟后,大家不约而同的睁眼,稍调整着装,车也停稳,带着早餐,到达门口、测体温、进楼,一天紧张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空旷整洁的楼道及办公室经过一夜休整,静静地等着喧嚣时刻的到来。在就餐区,我匆匆吃完早餐,赶紧找好合适的洗手衣和面部防护贴,到更衣区更换洗手衣、红区出口放好内衣裤,进入到穿衣室。
分发早餐的志愿者
在这里我们需要用接近40分钟的时间穿戴好进红区的防护装备,为了达到“零感染”的要求,每个人都认真的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个人都互相监督提醒着对方。穿戴完毕,我的同事刘双林教授为我写上了名字、单位,7:50挥挥手,我打开了缓冲间的门进入红区。
与外面的寂静相比,这里一片忙碌:机器工作的声音、报警声、临时医嘱的下达声和重复声、穿戴着厚厚隔离装备却能准确而又充充穿梭到目标位置的医护人员......这里忙而不乱,一切紧张有序。
“1床就是那个感染性休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持续血液滤过的87岁老人,目前情况.....”娇小的沈教授如数家珍的给我介绍病人情况,我也高速开动大脑,记录每个信息,以便精准的开展治疗,10分钟后,我已大汗淋漓,这几天武汉连续升温,传染病房又不能开空调,我开始怀疑能否坚持下去。
工作红区
“教授教授,9床血压70/40mmHg,心率140次/分,请赶快过来”,突然护士在对讲中叫起来。8:10,我快步走到9床,这是一个新冠肺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已经行气管切开手术,昨天晚上癫痫大发作伴高热40度,战友们经过一个晚上的抢救,终于平静下来。
“昨晚的出入量、中心静脉压变化......”,人未到,对讲机里已传出了我对信息的渴求。“全天总入4270mL,尿量2415mL,中心静脉压未来得及测,”重症室的护士对病情真的太清楚了,简单判断应该是入量不足导致低血压休克,“乳酸林格500毫升快速静注,去甲肾上腺素两支配制成五十毫升备用”,口头医嘱下达,“乳酸林格500毫升快速静注......”
护士妹妹也以最快的速度准备着,感觉护士为了抢救,动作有些大,“不要急,一步一步来,可以救过来的。”15分钟,250ml液体进入,血压变化不大,“去甲肾先给2ml,10ml每小时泵入,林格加速,再备500ml乳酸林格快速输入。”我一边仔细的看着参数变化,一边调整着治疗。
医疗队讨论
40分钟后,血压升上去了,102/60mmHg,心率100次/分,病情稳定了。这时,我全身似乎无汗可出了,浑身不适,额头皮肤撕裂般痛、护目镜底缘全是水,不过视野外清晰了。这时神内科张主任也进来了。“你先负责外面几位病人,我还没来得及详细询问处理呢。”彼此没有客气,我们简单分工,开始对病人进行精准方案治疗。
这时10床,一个糖尿病、整个右下肢完全干性坏疽、等待转院手术、昨晚也是高热39.6度的老年患者也出现了休克,又经过1个多小时处理,两个病人都稳定了,这时额头也不那么痛了,我也走到椅子前准备稍坐休息。
“1床血滤出现问题,管道不能继续使用,红区无备用管道,患者氧饱和度下降到60%,目前使用的压力控制模式,纯氧,怎么处理?”1床的护士焦急问道。“通知绿区送管路,急查血气,呼叫绿区进行呼吸机参数指导”,很快,血气出来,PH7.129,二氧化碳分压65mmHg,氧分压35mmHg,乳酸……
抢救稳定后留影
“呼叫绿区,呼叫绿区,进行呼吸机参数调整指导。”我抓过对讲,立即呼叫起来,这时真想重回医院的培训课,好好听教授讲呼吸机调节的细节,可无用了,我只能求援,呼吸机调整不好可是杀人而不是救人啊......正在着急绿区无人回答,一个瘦小身影伴着坚定的脚步走向呼吸机,后面跟着一个提着一大堆东西的大个人。原来是蒋东坡主任和康军教授听到呼叫后,立即穿衣进入红区。
很快,蒋主任将呼吸机上几个参数调整后,患者的氧饱合度上来了,60、70、80、90,太神奇了。同时护士们也开始着手血滤准备了,生命再一次被挽救回来。
这时刘娟教授也进来了,在蒋主任带领下,我们再次对所有病人重新查房,调整医嘱,完成床旁交班,同时安排三个恢复患者转普通病房康复,再换三个危重患者进来抢救。时钟也指向了12:30,我们也应该出红区了,毕竟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的挽救病人。
方玉强
临走前,我偷偷测了下体重,4个多小时,在完全防护的情况下轻了0.5公斤。“方主任,慢一点,两人同步。”,在徐霞老师温柔又不失严历的感控要求下,我们按照步骤一步一步的安全脱下防护装备。到了淋浴间,脱下湿漉漉的洗手衣,好好的来了个淋浴。真爽,只是头上和脸上的压痕开始疼痛起来了。想着就餐区香喷喷的多肉快餐,心情突然又好起来了。
这就是我们在前方的工作,为了生命,践行使命,我们不断地将患者一次一次从危险甚至死亡线上拉回来。为了拥抱最后的胜利,我们继续坚守,当好抗疫“压舱石”。(整理:陈琦、朱广平、陈小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