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寻根家乡味 舒家父子的“粉条战”

刘政宁、黄亚辉

2020年11月07日20:28  来源:人民网-重庆频道
 

舒小波展示粉条。 黄亚辉摄

  一根粉条,牵扯出一对父子的“恩怨”。

  “我坚持要引进机器生产,干净、快捷、产量大,才能跟得上时代。”重庆市荣昌区河包镇核桃村的舒小波读完大学,回家接过制作粉条的担子,但却因为理念不同,常常和父亲舒延彬“斗嘴”。

  “我们家祖孙三代做粉条,老手艺不能丢。”舒延彬对于传统手艺,有自己的执着。“制作粉条有讲究,那机器能有人聪明吗?”

  从8年前舒小波回家参与粉条制作起,父子两各执一词,互相“瞧不上眼”。于是,父亲埋头苦干,把传统手艺发挥到极致,宽粉条、细粉条,用传承的手艺征服食客。儿子则发奋创新,钻研新品,用现代化工艺连接美味。

  “精工十二道,一道不能少。”清洗过滤、沉淀精髓、晒粉脱水、沸水勾芡、揉粉提劲、漏粉滚熟、拉粉出锅、冷却上杆、氧化散条、晾晒出品,每一道工序都赋予粉条独特的味觉体验。半辈子都和粉条打交道的舒延彬,依托着对传统技法的熟悉和信任,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匠人。“尽管河包镇做粉条的人很多,我依然能排上名号。”

  在外务工的刘静最割舍不下家乡的味道,每次回家都要吃一碗舒延彬的手工粉才算满足。“我从小就吃叔叔的手工粉条,拌上酸辣佐料,劲道爽口。”离家之前,母亲准备好几包粉条,大地色、柔亮的品相,在热水中打转,渗透在浓浓淀粉味里的记忆,叫做家乡。

  父亲的手工粉受到众人的垂青,这场关于粉条的“战斗”舒小波败北了吗?

  “就是理念不同而已,没有什么输赢,说实话,我父亲的手工粉我都爱。”舒小波笑得很开心,自己家的粉条被认可,他很有成就感,“要为每一包粉条的成功而开心。”

  “粉条的质量我从来不担心,我担心的是销量。”舒小波拿起手中的火锅宽粉,“这种粉条按老手艺做,从第一道工序开始,起码要七天,数量、时间跟不上,满足不了更多人的需求。这种小打小闹不仅不利于粉条制作的传承,也不利于发展。”

  舒小波做过调研,近三年来,随着荣昌河包粉条的知名度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的生产方式跟不上,供不应求的情况,卡住了粉条产业的“喉咙”。“引进机器生产,推行工业化模式,才是发展的需求。”

  “我敢保证,口味、品相都不差。”在首届重庆荣昌“河包粉条”文化节上,舒小波的粉条销售一空,尤其是新研发的紫薯粉条,成为众多消费者眼中的“稀罕物”,纷纷打听、购买。

  舒家父子的“粉条战”没打完,两人各自坚持理念,但也相互融合起来。父亲开始支持儿子的大机器生产,儿子则在父亲的技艺中寻找传统风味的“根”,用于更好地研发新产品。

河包粉条老少咸宜。 黄亚辉摄

  河包镇的粉条故事说不完、讲不尽。

  为了打造“河包粉条”这块金子招牌,荣昌区大力引进有实力的粉条生产、粉条贸易、配料种植等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淀粉加工厂等配套项目建设,扎实抓好2000亩高淀粉红薯基地建设和农户定单收购。

  同时,强化“河包粉条”品牌运营管理,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支持企业持续巩固做强成渝两地市场,力争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

  一场“粉条战”,挑出千年技艺的现代发展路,工业园区拔地起,生产规模再扩大,小小的河包粉条,承载着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里不断蜿蜒。

(责编:陈易、张祎)

头图推荐

  • 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重庆垫江:农机助秋收
  • 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两成 产能翻一番重庆奥的斯的“智博效应” 工人减...
  • 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喜智慧社区 为市民生活增添便利与惊...
  • 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党员志愿者助农收割稻谷
  • 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业轨道交通18号线隧道掘进机投入作...
  • 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用渝中首个家庭型长租人才公寓本月投...

图片新闻

  • 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倡导文明驾驶花溪街道自制车贴...
  • 铜梁:莲藕产业连成线 乡村富起“一大片”铜梁:莲藕产业连...
  • 刘寒同:17年坚守渔政执法岗 守好母亲河刘寒同:17年坚...
  • 万开云同城化发展驶入“快车道”万开云同城化发展...
  • 唐贞观时期垫江县令王才墓志铭被发现唐贞观时期垫江县...
  • 丰都龙河镇:兴产业 惠民生 促振兴丰都龙河镇:兴产...
  • 两江新区龙安路口公交站投用 居民出行不再难两江新区龙安路口...
  • 涪陵:旱地种旱稻 省力省心收入高涪陵:旱地种旱稻...